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分析 » 正文

“铜过剩”之说或言过其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有色金属网       发布日期:2013-09-27   浏览次数:48

核心提示:供给过剩的现象客观上是存在的,这是由于大量融资需求的存在,也导致了铜产业链上下游比例关系失调,下游实际需求量偏弱的情况。

供给过剩的现象客观上是存在的,这是由于大量融资需求的存在,也导致了铜产业链上下游比例关系失调,下游实际需求量偏弱的情况。但总的来看供需关系还是平衡的,过剩并不严重,

  中国未来几年铜消费需求可能反弹

  今年以来,有关铜供给过剩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近日有报道称,铜供给增加明显,过剩格局已经形成,向下风险较大,存在库存和注销仓单同时高企的现象。而一些专业机构人士对记者表示,如果仅从数据看,不能得出铜过剩现象十分严重的结论,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供求关系基本平衡

  大宗商品数据商生意社的有色金属分析师范艳霞对《中华工商时报》记者表示,从每年的产量、消费量和进口数据看,铜过剩并不十分严重。生意社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电解铜产量为606万吨,而实际消费量为770万吨,另外每月还有进口30万-40万吨,过剩约为300万吨。但具体分析就会发现,在进口量当中很多是出于融资需求而非消费需求,并非真实进口,比如有的企业拿着铜进口的单据去银行抵押贷款,另外还有买进卖出的交易需求等等,所以说,过剩300万吨的数字是有水分的。真实情况并不严重。

  另外,从四五月份开始,国内铜库存一直在减少。根据上期所的统计,四五月份库存为20万吨,6月份减少到19万吨,到目前只有15万吨。另外,八九月份铜管企业开工率为每月递增3%-4%,8月铜管企业开工率为76%左右,9月份高的时候达到91%左右。市场需求也不太差,全年维持在80%以上。10月份又将迎来需求旺季,因此不会有太大的库存压力。

  中国未来几年铜消费需求可能反弹。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电力部门的需求约占全部消费量的一半。电网改造、城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将是我国未来几年铜消费的亮点,具体来看,棚户改造、铁路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4G、节能环保、轨道交通)等都是铜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预计中国2014年电解铜的消费量将增加5%至850万吨。

  就铜的供求关系而言,范艳霞强调,目前表现为供大于求,实际需求量偏弱,但总的来看供需关系还是平衡的,过剩并不严重。“媒体报道夸张了。”范艳霞表示。

  上下游比例失调

  日前中证期货副总经理景川在杭州表示,有色金属整体过剩格局还难以改变,价格弱势仍将持续。范艳霞对此表示,供给过剩的现象客观上也是存在的,这是由于大量融资需求的存在,客观上也导致了铜产业链上下游比例关系失调,下游实际需求量偏弱的情况。即上游的供给量在相当程度上是由融资需求带动的,而不是实际需求带动的,从统计数字看,需求量很大,于是上游生产企业增加产量,但在实际生产当中的用量方面跟不上上游,上下游不同步。

  另外,由于下游消费量跟不上进口产量,下游消费需求跟不上上游生产节奏,因此产生一定库存积压在所难免。目前的情况是,华北铜需求弱些,订单不多,下游小工厂停炉较多。华东地区较好些。

  范艳霞进一步阐释道,这里所说的铜,一般指电解铜,是标准阴极铜,处在产业链上游。另外下游铜加工所用的大多为废铜(包括铜管、铜杆、铜坯等等)。铜一般用于空调、电力、电子元器件,轻工、交通、电缆等。不言而喻,废铜相较于电解铜具有十分明显的价格优势。废铜加工费为2200元-2300元/吨,而电解铜的价格高达5万元/吨,甚至有时达到6万多元/吨。由于电解铜没有价格优势,因此下游多选择用废铜进行加工,这样就形成了对电解铜的冲击,就产生了过剩和库存积压。

  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废铜作为一种重要的铜资源,是进口精铜和铜精矿的重要补充,占中国铜原料的1/3,当前国内废铜全年供应量约100万吨,主要依靠进口。今年初,受供应商惜售和中国海关“绿篱行动”影响,废铜进口量减少。1-6月中国累计进口废铜206.5万吨(实物量),比2012年同期减少7%。

  由于下游企业多采用废铜加工,电解铜生产企业的利润受到了很大冲击,以前有40%-50%的利润,但现在利润在不断被废铜加工所冲击压缩。去年利润明显被压缩了5%-10%。而废铜加工费用却在不断上升。同时,铜贸易企业的情况大不如从前了,好的时候1吨铜的利润有几百元,现在1吨只有10-20元。在这种行情下,去年一些大的铜生产企业有了亏损。比如云南铜业2013年上半年亏损8.18亿元。

  当前的一个重大利空消息是,美国即将退出QE,这对于金属市场是个利空和打压,意味着流动资金减少-市场购买力下降-物价不会上升-投资减少-产业链紧张。预计11月影响会传导过来,会加剧铜供给过剩的局面,因此要有所准备。

  未来总体向好

  至于铜市场未来的走向,范艳霞表示“基本看好”。

  国际铜业研究协会(ICSG)称,因大型新矿及扩产后的现有矿场在2013年和2014年相继投入运营,预计季调后2013年和2014年全球铜矿产量分别增加约5.5%,至1760万吨和1850万吨,增长率要高于之前5年的1.5%的年均增幅。2013年全球电解铜产量将增加4.3%,至2098万吨;预计2014年全球电解铜产量将进一步增长5.1%,产量或达2205万吨。2013年全球电解铜需求量将较2012年增长0.3%,至2060万吨。ICSG称,由于预期2014年全球经济前景良好,因此全球铜使用量料将大幅增加。其预计全球其他地区的铜使用量或增加1.9%。

  近年来中国的废铜回收量逐步增加,但由于我国工业起步晚,到1985年铜消费才有较大突破。根据铜产品的生命周期(30年),1985年消费的铜将在2015年回收,中国废铜回收量将从2015年开始进入高峰期。但作为第一大铜消费国,铜消费增速持续增加,1960年至1990年的30年全国铜消费量为1257万吨,1991年至2000年的10年铜消费量为1208万吨,与前30年基本持平,2001年至2011年的总消费量为4877万吨,是1960年至1990年这30年和1991年到2000年这10年的4倍。因此,至少20年内,中国废铜回收量都不能满足废铜需求,废铜依然依赖进口;若20年后中国消费增速放缓,废铜回收量才能弥补原料短缺。

  值得注意的是,废铜短缺对铜价形成支持,但不是驱动铜价的决定性因素。环保、成本、经济效益和铜原料都是限制精炼铜产能释放的决定性因素,其中铜原料对精炼电解铜产能释放影响最大。铜产品循环利用率高达79%,随着前期铜消费积累量增长,可供回收的废铜增加,而新建矿山逐步投产、达产,原料供应增长也将推动产能释放。长期来看,电解铜短缺将得到改善,但废铜对铜价的影响越来越大。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