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铁行业,年年在喊淘汰落后产能,政府也年年在做工作;但是为什么就能够一直存在着“越淘越多”的悖论呢?对此,中国钢铁现货网研究员指出,之所以出现钢铁产能“越淘越多”的怪事,主要是因为各既得利益方协调不到位。如何干净利落的让既得利益者吐出这块肉,不单单是钢铁行业落后产能淘汰的关键,也是诸如水泥等其他所有产能过剩行业整顿的关键节点。
标准和法规要符合市场需要不搞一刀切
关于钢铁行业的淘汰落后产能问题,我们国家一直在进行,相关的标准和法规也是有的;但从来就没有获得相应的效果,一方面是淘汰标准僵化,我国采取的是“淘小保大”原则,多数是按照钢企规模的大小来进行,在标准以下的,淘汰,标准以上的则相安无事,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淘汰钢铁落后产能不能搞一刀切,而是应该顺应市场规律的需要。比如一家规模在淘汰线以下的小钢企,人家市场反应非常好,盈利情况也良好,环保也没问题;但就是因为规模上达不到所谓的“生存线”,就不得不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于是乎,这些钢企为了合法的生存,不得不拼了命的去扩大规模,以规避生死线,不仅造成很多的经营不错的中小钢企因此而经营困难,更是无形之中增加了大量的新增产能,淘汰成了众所周知的悖论。而一些钢企、规模是很大,但不论是市场需求度、盈利、经营状况均不行,甚至很大一部分国有钢企,年年依靠政府补贴度日,却能堂而皇之的“充老大”。
我们的淘汰标准过于陈旧、僵化;改变规模化标准,实行经营效应、规模、贡献等多条件结合因素作为新的淘汰标准,将淘汰的权利交给市场,同时堵住政府不必要的行政手段干预,笔者认为,市场会给我们实现真正的“优胜劣汰”。
如何落实?(核心在于各方利益的协调处理)
既然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都存在,除了不断的完善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切实有效的落实,以避免一直以来的“躲猫猫”现象。这其中的关键则在各方于既得利益的协调;很显然,这才是政府行政手段应该关注的焦点,也是难点。钢铁专家指出,我国钢铁落后产能要实现有效的淘汰,需要切实的协调解决“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钢企本身的利益关系、职工利益关系、投资方利益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不能协调好这些关系,淘汰落后产能要么“伤痕累累”,要么继续“纸上谈兵”。
首先是地方政府的利益问题。众所周知,钢铁行业是资金、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企业规模相对一般的行业企业来说,是庞大的。毫无疑问,一家上规模的钢企,可以为当地政府提供可观的税收、也能够为当地解决大量的就业。这在国内现有的国情下,GDP增长、辖区就业率、社会稳定是官员升迁的决定性考核指标;相信没有哪个地方政府会主动的放弃GDP、税收、就业率等好处。况且,一旦在落后产能淘汰过程中,员工没有得到满意的安置而造成的社会稳定问题,就更不是当地政府愿意看到的;所以说,如何协调解决这些问题,争取地方政府积极主动的承担“钢铁落后产能淘汰”大任,必将事半功倍。
其次是钢企自身利益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被淘汰钢企利益问题;是否公平的对待所有钢企?在国内,民营钢企的地位显然远低于有组织有背景的国有钢企,如何使得两者在淘汰过程中公平对待至关重要;需要建立公平、公开、健全的制度,严格的监管执行。另外就是对被淘汰钢企给予相应的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不能一淘了事;企业如何继续生存、发展下去才是关键,笔者认为,这绝对不是工信部单一部委能够解决的,更多的需要得到当地政府的全力支持。
第三个是企业职工利益的问题。不知道是否还曾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国有企业改革大潮中,成千上万的“铁饭碗”职工下岗,一度造成极大的社会问题,就是因为下岗安置出现瑕疵。而现如今,虽然不可能出现那种严重的情况;但是,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必定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职工失去工作,这些职工、有可能是一家子同时面临失业,生存都有可能存在问题;那么如何安置好失业职工再就业至关重要。简单的买断、直接辞退都不现实,这需要健全的保障体系、帮助再就业;总之一句话,在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确保当地社会稳定是基础。
第四个是钢企投资方利益的问题。由于钢铁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打造一家钢厂,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很少有人能够单独承担。在我国,这类企业的投资关系十分的复杂,甚至连银行、地方政府等单位都牵涉其中。因此,如何协调好这些特殊的投资者利益问题,是为钢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清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