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进步,如今,普通老百姓的环保意识正在日益增强。近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则题为《治污必先治吏》的报道,便引来众多的关注目光。
报道说,“今年截至8月底,西宁市空气优良天数不到一半。前7个月,连续两次进入全国74个重点考核城市空气质量‘黑榜’前10名,同比均不如上年……”这是媒体援引青海省环保局负责人提供的一组数字。空气质量状况刺痛了人们的神经,引得大家普遍担忧。而接下来的消息实足让人们振奋起来,在不久前召开的一场研究“西宁—海东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的专门会议上,省政府主要负责人依据当前大气污染的现状,对如何治理大气污染这一会议议题予以严肃表态:
“治污上不存在干不干的问题,而是刻不容缓必须干,还要干好。干部和老百姓同呼吸、共奋斗,这不是耍嘴皮子的事,谁不负责,拿谁问责……”如此鲜明的态度、如此严厉的措辞,就治污问题,给领导干部下了一道“最后通牒”,给老百姓打了一针“强心剂”,引得人们拍手叫好。治污先治吏,就是抓干部、抓落实,确保完成任务;“谁不负责,拿谁问责”更是一语中的,明确了追责制,等于强化了负责制,以此才能确保治污取得实效。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准确找到大气污染源已不是难事,难就难在要做一道“单选题”:到底孰轻孰重?是治污重要,还是要首当其冲完成GDP增长指标———这一能够同时彰显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领导干部个人政绩的衡量标准,难就难在对治污的各个环节、责任追究制度如何落实的果断决策上。
就在有些领导干部为这一“两难抉择” 犹豫迟疑、踌躇不前,责任到人和问责制度又迟迟不能落实到位之际,现实又在无情地倒逼着我们为经济的快速发展付出沉重的代价:近两年笼罩在华北到江浙、再到四川盆地空中的雾霾,一波接着一波,浩荡的车流、高耸的烟囱倾泻出的烟尘、焚烧的垃圾堆都源源不断地释放着PM2.5有害颗粒,让国人谈“霾”色变,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又如,近日,浙江乐清市发生的因校内教室甲醛超标及学校周边工厂排放的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导致其境内一所小学21名学生流鼻血的事件。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毋庸置疑,抉择已迫在眉睫、治理已刻不容缓。
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治污难,但事在人为。在“谁不负责,拿谁问责”这一斩钉截铁的“军令”面前,有关领导干部要严格落实、攻坚克难,任何的侥幸或优柔寡断都不可取,应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我们的智慧和坚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大刀阔斧地对污染展开一场“歼灭战”,真正还高原蓝天一缕清新、一片洁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