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国务院日前出台《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此举被视为新一届政府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个重大举措。
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的苗头,至少在5年前便已显现,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也马不停蹄地出台淘汰落后产能的调控政策。颇为无奈的是,从这几年的实际情况看,这些过剩行业却陷入“越调控越过剩”的怪圈。
产能过剩的背后,是各路资本的盲目逐利,以及GDP考核魔咒下地方政府“有形的手”。这两股力量交杂后的能量之大,终于令国务院亲自出马。在此背景之下,我们不妨用更高的视角,选取一个样本,一探行业的产能过剩对整个产业链生态的影响;不妨在为中央治理的决心鼓与呼的同时,直视化解产能过剩可能要经历的阵痛。
■产业链之钢企
当“高成本低收入”“增产不增收”“减价不减量”“吨钢利润不够买一根冰棍”“寒冬”等字眼成为钢厂表征的代名词时,不仅宣告着钢铁行业告别了暴利时代,全产业链的隐忧也暗含其中。
□行业样本
钢铁产业链全镜像
停不下来的生产
这几年,新湖期货市场部调研人员每每来到河北唐山调研钢市,总会感慨烟囱和高炉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102国道旁一家唐山钢铁公司的厂区,正毫无顾忌地排出灰、白、暗黄色的烟雾,烟尘还带着浓浓的硫磺味。附近的村民们见证了短短几年间工厂高炉的增加,也证实了新湖期货调研人员的判断。村民对所种玉米个头小、“不干净”的情况担忧不已,闻讯而来的记者们调查发现,原来这家钢厂不仅在工信部2010年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里,而且居然在建厂之初没有通过环保部门的环评。不过到了2013年,这家钢厂却成功“漂白”,成为中钢协新吸收的会员。
前述钢厂“先上车后买票”的现象,正是不断扩张的中国钢铁行业的缩影,而更多钢铁项目甚至“上了车”也“不买票”。钢铁企业是地方政府税收和GDP考核的贡献大户,以至于一些还没拿到国家相关部门“准生证”的项目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下迅速开建。那些“天高皇帝远”的钢企相信,他们给当地带来的就业和财政贡献会赢得地方政府的更多扶持,这只“有形的手”不会活活把亲手养大的孩子掐死。
钢铁资深专家陈克新告诉记者,几年前钢铁行业(可供统计的重点大中型企业)一年实现利润过千亿元,年度利润增幅高达五成,利润率超过20%,占据工业利润比重一成以上。高额利润的诱惑,地方政府的土地优惠、税费减免和投资补贴等政策刺激着各路资本涌入钢铁业,导致我国钢铁产能由2003年的近3亿吨扩大到2012年末的近10亿吨。
来自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全国民营、国有钢企的产量分别为989万吨、1.18万吨,各占全部钢产量的7.7%和92.3%。到了2012年,民营、国有钢企的产量都为3.62亿吨,各占全部钢产量的一半。
“为什么钢厂生产停不下来?”新湖期货分析师李晓调研发现了三个主要原因:钢企肩负保就业的社会责任,停产意味着裁员,地方政府不愿意;从成本考虑,临时关停高炉产生的成本将更大,“好比开车点火的单位耗油高于正常运行的单位耗油”;第三,钢企要在银行继续贷款,银行看的是现金流和产量规模,如果停产,银行就会停贷,企业的资金链就会断裂。“对于钢企而言,尽管净利润亏损,但只要有毛利润就能生产,因为销售收入减去生产成本(不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三费’和固定资产折旧等)后就是毛利润,在难以裁员的情况下,工资、折旧费等费用不管停不停产都要支付,如果停产,连毛利润都赚不到了。”
尚不明朗的转型
粗钢产量居高不下、下游市场回暖微弱,钢铁行业“金九银十”的销售旺季在今年并未出现,惨境被中钢协不幸言中。根据中钢协此前的统计,今年上半年,86家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只有0.13%,在全国工业行业中最低,吨钢利润一度只有0.43元。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中钢协会员企业22.67亿元的利润中包括投资收益43.21亿元、营业外收支净额38.8亿元,扣除这些因素,钢铁主业实际亏损约59亿元。
钢企主业巨亏的主因正是产能过剩。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我国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逐年下滑,2005-2011年间,炼钢产能利用率维持在80%左右,但2012年大幅跌至73.9%。
与其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红海”里折腾,何不另辟蹊径?——这是众多钢企拟转型大力发展非钢业务的初衷。在这方面,去年因“养猪种菜”引起争议的武钢集团最为典型。
现在,在8万多武钢职工中,真正与钢铁有关的只有1万多人。属于非钢产业的武钢城市服务集团将触角伸向衣食住行,武钢饭菜进入高铁、校园,武钢交通运输公司面向社会运营,武钢还计划进军房地产……武钢发展非钢产业的底气来自2011年的经营数据:非钢产业营收600亿元,占集团总收入的28%;利润20.8亿元,占集团总利润的60%,系武钢建厂以来非钢业务利润首次超过主业。
另两家钢铁央企也对非钢业务寄予厚望。宝钢预计2015年非钢业务年收入达到2000亿元,其中1000亿元来自外部非钢业务收入;鞍钢拟于2020年实现非钢业务收入、利润贡献达到50%以上。
我的钢铁网首席分析师徐向春告诉记者,非钢既包括“养猪种菜”,也包括采矿业务、工程设计建设、物流仓储,还包括金融、投资等。他认为,发展非钢业务对钢企而言不一定是解药,反而很容易变成毒药,“首先,实现多元化经营需要本钱,同时还要对新行业的波动周期和风险有了解。企业贸然转型,风险可能更大。”
中钢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长富指出,钢铁企业实现适度多元化,是事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但应该坚持做强、做精主业,坚持从实际出发。”他建议,钢企的非钢产业可以是发展钢材深加工,构建钢材加工产业;围绕冶金渣、气、水的循环利用,研究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围绕钢铁生产流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产业等。
■产业链之上游
“疯狂的石头”+“难兄难弟”
在钢铁行业的暴利年代,钢材价格、铁矿石价格和焦炭价格轮动上涨,也推动着国内钢铁行业、外国矿山、国内焦煤焦炭行业产能的扩张。
由于自产铁矿石远不能满足国内钢铁生产的需要,我国钢铁行业对铁矿石的刚性需求客观存在。在钢铁产能持续扩张的背景下,铁矿石的供需差距进一步被拉大,我国不得不进口更多以满足生产。钢铁行业的过剩,刺激着资本进入采矿行业,铁矿石产能近年来快速释放。今年初,业界曾一度认为,今后国际国内铁矿石供求关系将趋于平衡,矿石价格将步入下行通道,像2011、2012年支撑高价位的因素将不复存在。然而今年5月底以来,铁矿石价格却一直保持上涨态势,尤其是进入7月以来,价格持续反弹,8月份拉涨至140美元/吨以上,远高于业界120美元/吨的预期。
“现在铁矿石的价格是上世纪90年代的8到10倍,钢材价格水平和90年代相差却不大。我国钢铁行业价格战激烈,无序竞争将进一步削弱钢企盈利能力。”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忧心,进口铁矿石价格在高位上演“疯狂的石头”的剧集还要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动摇不了外国矿业巨头的强势,钢铁过剩却刺激了国内焦煤焦炭行业的虚假繁荣。焦炭行业八成需求来自钢铁行业,现在焦炭行业和钢铁行业俨然已是难兄难弟。“十一五”以来,尽管国家加大了焦炭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但淘汰速度赶不上新建速度,和钢铁行业如出一辙。据中投顾问调研统计,目前焦炭行业过剩产能约8000万吨,而且中小项目产能过剩率已经超过50%,加上寄生在钢铁企业内部的焦炭项目,整个行业的过剩产能恐突破1.6亿吨。
■产业链之中游
钢贸商加速优胜劣汰
今年3月,因钢材产品市场价与出厂价倒挂导致亏损,杭州的沙钢钢贸商一边集体销售沙钢部分产品,一边联合向沙钢发公开信,要求钢厂对2月份的计划量继续进行追补。此后,华东、华南的钢贸协会也纷纷效仿,上演了中国钢市上极为罕见的钢贸商“造反”一幕。
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的调研显示,2012年我国钢贸商有九成亏损,其余6%-7%持平,仅有3%-4%盈利。业内人士则更为悲观,他认为钢贸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不足5‰。
钢贸企业向银行贷款越来越难也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以至于一些钢贸企业甚至在担保、连保中发生资金链断裂而“跑路”的事件。《中国冶金报》调查发现,现在终端用户拖欠钢贸企业的货款情况越来越严重,辽宁省钢铁流通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辽宁地区钢贸商被国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拖欠占用的货款达400亿元以上。
新湖期货近期调研发现,随着钢贸融资越来越难,市场上许多二级及更末端的钢贸商已经逃离钢贸市场,更多钢贸商持续保持低库存策略。因此,钢材库存压力逐步转移至上游钢厂环节,这又反过来促使钢厂的销售渠道发生转变——寻找直接销售渠道,增加直供比例,努力寻求出口。
记者近期从华北地区百家钢贸商的一个“抱团会”上获悉,钢贸商转型之说由来已久,转型方向包括做流通、中间加工、电商、“一站式”服务商等,但成功者寥寥,主要原因是缺钱。许多难以全身而退的一级钢贸商,有的正在和钢厂讨价还价,拟将“协议户”模式转变成佣金模式;有的贸易商则抱团和银行协商联合贷款;还有的电商平台和银行对接,用物联网技术推动钢贸商做动产抵押。
■产业链之下游
短期利好长期存隐忧
“钢材的下游需求主要分为建筑和制造业两大类。”新湖期货研究所副所长翁鸣晓介绍,调研显示,建筑业方面,目前房地产行业数据出现增速回落的情况,而基建行业增速保持稳定增长。制造业方面,钢材的下游需求主要包括机械、汽车、家电、船舶、集装箱、金属制品、出口等。分行业看,机械行业小幅增长;汽车行业1-8月产量累计增速12.8%,较前几年有所下滑;家电行业依然保持小幅稳定增长;船舶行业新接订单增速有所回升,而完成订单量及手持订单量继续保持增速下滑;钢材出口1-8月累计增长17.3%。“总体来看,今年钢市下游需求较去年有较大增长,需求一直保持稳定。”翁鸣晓说。
“通常,上游原材料价格降低,对下游行业是利好。”徐向春告诉记者,从产能过剩苗头已经出现的2007年起,我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利润率、全国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的走势呈现明显的剪刀差:2007年全国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为6.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利润率为6%;而到了2013年6月,二者分别是5.4%和1.23%。“钢铁产能过剩,产品价格处于低位,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下游产业的需求。”徐向春说。
不过徐向春指出,全产业链的某个环节过剩,有可能造成这个环节盈利状况差,位于该环节的企业在产品研发和提高产品质量上投入减少,从长远看会间接损害下游产业的利益。他介绍说,目前国内钢铁产能过剩呈现出结构性特征,其中高端板材需求偏弱,过剩情况反比低端产品明显。
公开资料显示,尽管我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但每年仍进口钢铁1000多万吨,价格很高,主要原因并不是我国企业硬件实力不行,而是在软件设计、工艺操作等领域差距很大。
□宏观视角
从刺激到过剩再到削减
从宏观环境上看,钢铁业的过剩只不过是我国传统制造业、大宗商品行业发展里程的缩影,从高速发展到产能过剩,再到国家最高层面“铁腕”化解过剩,“大乱”之后的“大治”5年后能否到来?
新湖期货研究所副所长翁鸣晓认为,宏观经济与钢铁行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对于钢材的需求增长带动钢价上涨,提高钢铁行业的利润,因此新增产能就快速上马。从2002年开始,在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环境下,钢铁产能快速上升,尤其是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4万亿投资大量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钢铁产能加速提升。而当经济出现下滑时,产能过剩问题便会凸显。
4万亿红利消耗殆尽后,钢铁业不得不开始反思。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认为,产能过剩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我国钢铁业的转型升级一定是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适度的产能过剩有利于行业的充分竞争。”他说,中国钢铁业产能过剩的演变状况基本与当年西方老牌的钢铁大国相似。
其实,早在2003年起,防止盲目投资、减产、限产一直是国家有关部门对钢铁业的要求。2003年,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制止钢铁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2005年,国家发改委又发布《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旨在促钢铁业集中度提高。此后,每年还公布淘汰钢铁产业落后产能的企业名单。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2年,我国累计减少粗钢产能7600万吨,而同时期全国累计新增粗钢产能却有4.4亿吨,淘汰速度比不上产能的增长。钢铁业调控了10年,产能却从2003年的近3亿吨增至2012年的近10亿吨。还有分析人士指出,此前淘汰落后产能的标准是400立方米的高炉、30吨的转炉,这一标准太低。
在充分认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情况下,今年10月15日,国家最高层面终于出手。国务院发布《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指出,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这些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仍有一批在建、拟建项目,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化解,势必会加剧市场恶性竞争,造成行业亏损面扩大、企业职工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能源资源瓶颈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直接危及产业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