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上海10月23日电 从“十一五”开始我国就着手治理产能过剩,但越治理越过剩的事实,表明传统的行政手段并不奏效。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点出了部分地方政府通过廉价供地等方式,助推重复投资和产能扩张的“病根”,有望给化解工作趟出一条正路。
我国产能过剩的形成,背后却藏有行政推手。 突出表现为部分地方政府因经济发展冲动,以廉价供地和财政资助等方式干预市场,引发部分行业过度投资。
记者采访了解到,东部一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近年来是各地招商引资的座上宾,部分项目享受“零地价”优惠。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说:“有些企业为了优惠而投资,上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圈地。 项目本身不赚钱,圈到的土地却能挣大钱。 ”
对此,《意见》明确提出,坚决清理废除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采取土地、资源、税收、电价等损害公平竞争的优惠政策,以及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的限制措施。
专家认为,根治产能过剩,要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 一方面加快要素价格改革,把重要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逐步变成市场主导。 比如明晰土地产权,理顺土地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从根本上杜绝地方政府向特定企业低价甚至零地价供地的行为。
另一方面,以新一届政府力推的职能转变为契机,促使政府退出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转向环境保护、民生改善和公共服务领域。 当然,这样的转变需要考核指挥棒的引导。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要加快改革现有的政绩考核体系,不再将GDP作为考核官员的主要标准,逐步加大如人均收入、人均绿地面积和空气与水质量指数等多维度的民生和环保指标权重。
对于产能严重过剩,此次《意见》强调“化解”而不是“抑制”,本身也透露出很多新信号。
记者采访了解到,许多人视过剩产能为社会包袱,采取有意无意的“歧视”态度。 一家钢铁企业负责人说:“原来说自己在钢铁厂上班很自豪,现在感觉低人一等。 ”上海一家光伏企业反映,该公司今年一季度在日本市场的销售额是去年全年的2倍,但银行仍然不断收缩信贷,今年上半年就压降贷款规模7亿元。
陈文玲认为,我国不应该轻易否定已形成的产能优势,且离不开钢铁这个硬通货,化解产能过剩不应走简单的打砸封路线。
不少企业家向记者表示,在化解过剩产能时,“消化”应优于“消灭”,“引导其做强”应优于“限制其发展”。 国务院的《意见》指出,要通过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消化部分过剩产能。 比如在钢铁领域,要推广钢结构应用,提高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建设领域钢结构的使用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