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重点锁定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五大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明确设定了未来五年化解产能过剩的目标任务。
该份文件可视为针对产能过剩矛盾的又一次宣战。
起自上世纪末中国告别“短缺经济”,产能过剩逐渐成为中国经济运行过程中最突出的矛盾,并在其后十数年间始终作为宏观调控最重要的目标。 究竟存在何种深层次、自强化的内在机制,使产能过剩一次又一次的冲破行政整治,并呈现出恶化与蔓延的趋势?
中国的房地产调控因其成果不彰而最先被冠以“空调”之名,其原因常被归咎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极为典型的、充斥着市场/政府双失灵现象的不完备市场。 由中国“新兴加转轨”基本国情所决定,类似房地产这样充斥市场/政府双失灵现象的不完备市场还有一些,而这,恰恰也正是产能过剩植根的土壤,具体来说就是:
一方面,在全球市场环境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因为存在“后发优势”,企业家较易形成产业前景一致判断,进而又在这种一致判断驱动下,竞相进入“发展前景良好”的产业。 这种个体理性所引致的集体非理性,正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近年来民营企业同样越来越多地陷入产能过剩行业。
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不足以完全解释中国如此严重的产能过剩。 因为企业家决定是否进入某个产业,本身就应当考虑到未来市场中会否出现上述产能“潮涌”现象,更不用说,严酷的市场淘汰机制还可以在事后迅速消除掉过剩的产能,因此,中国如此严重的产能过剩,必然还受到非市场机制的驱动与保护。
这种非市场机制的驱动与保护主要附着在中国独特的政府行为模式下,其失灵处主要在于政府既有强烈的意愿,又有强大的力量介入到辖区产业结构布局与变迁中去。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不仅会与企业家一样,受到信息不完备的干扰,而且政府不用像企业家那样,经受市场淘汰机制严酷的制约。
市场/政府双失灵使得中国整治产能过剩的努力本身处在很难拿捏的两难之中:为了克服完全市场环境条件可能发生的市场失灵,中国各级政府基于“大政府模式”习惯性思维,越来越倾向于主动甄别优势产业并相应进行因势利导。 但政府行为很难避免的失灵现象,往往又成为下一轮过剩新的起点,因此,要彻底根治中国屡屡“空调”的产能过剩,真正的要害在于消除这种本无必要出现的两难,也就是说,作为主导者的政府首先要屏弃自己无所不能的虚幻想法。
在政府逐渐缩退自身权力边界、进行深层次改革的同时,理性、有度地保持其甄别优势产业并相应进行因势利导的职责,才是形成抑制产能过剩长效机制的有效之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