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成矿地质条件得天独厚,矿产资源潜力巨大,是我国资源战略接替区。据介绍,新疆富铁矿储量占全区总储量的36.65%;煤炭煤质多为低硫、低磷、低灰分,其中焦煤占煤炭探明资源储量的9.16%;拥有一批优质铜矿、优质膨润土、云母、蛭石、红柱石和钾盐等矿产。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新疆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探工作。目前,新疆已经形成了“大地质、大矿业”的格局。新疆地质找矿获得多项重大突破,不仅发现了世界级钠硝石矿床,同时,铀、铁、煤以及有色金属等的勘探也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大批资金涌进新疆开发矿产资源,这对于国家的能源资源战略意义重大。
掠夺式开发将“雪上加霜”
有关专家提出,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活动会明显增多,如不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掠夺式的大范围矿产资源开发,将使十分脆弱的新疆生态环境“雪上加霜”。新疆资源的重要性在被投资者认可的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要更加重视规范管理,实现矿业结构调整的突破,为新疆建设石化基地、煤化工基地、黑色和有色金属基地以及重要非金属基地提供保证。
过去,新疆矿产资源的粗放型开发比较严重,违规现象普遍存在。调查表明,新疆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忽视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的现象比较普遍。矿山企业没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方案,或者不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案开采,矿产资源开采方式粗放不合理。如无证开采、乱采滥挖、采矿方法落后、资源开采率低、采厚弃薄和采富弃贫;选择最容易开采的地方和部位进行生产,缺乏长远规划,使大量富矿变成贫矿,可以开采10年的矿藏往往生产几年就废弃了,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造成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偏低,共伴生矿产得不到综合利用,破坏和浪费了矿产资源;金属矿山废渣、尾矿以及重金属矿产氰化处理后,废水任意排放,造成废水中有毒的重金属离子汞、铅、铝、氰化物等对土地和河流的污染;矿产资源勘探以及开发过程中尾矿等固体废弃物堆放占用大量土地,地表土壤和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达标排放率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低,土地复垦率低,矿山植被、土地、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成为制约新疆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瓶颈”;在规范有序的矿业权市场还未形成的情况下,非法转让采矿权的现象较多,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矿业权市场,影响了正常的矿业开发秩序。
政府提出“有序,有节制”
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新疆矿产业的发展必须按照“资源有保证、产业有基础、产品有市场和资源有效益与生态有保障”并重的原则,可持续地发展。要实行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体化,重视矿产开发的环境效应,成为无破坏或将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的“生态能源矿产业”。在新疆开矿建厂要与生态建设同步,原材料生产要与高附加值深加工配套,既要高效高质又要可持续增长。在开发利用中,要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改善矿山生态环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领导明确提出:发展应该有序,有节制,有计划,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新疆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后很难恢复,不能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也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
针对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新疆对矿业开发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对浪费资源、工艺落后、污染环境的小矿山进行了依法关停,同时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新疆的资源开发,使资源开发逐步走向了健康发展的道路。针对资源开发的突出问题,新疆相关部门同时也建议:新疆各级党政和企业领导,要切实加强对跨越式发展的顶层系统设计,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明确产业布局、各种资源开发建设的准入条件和污染排放标准等,规范资源开发和项目引进;加大环保把关的力度,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对环境违法违规行为一定要严管重罚、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必须追究党纪、政纪和法律责任;将环保工作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和选拔任用、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吃干榨尽”的“生态账”
在“矿业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理念的指引下,新疆冶金矿山企业走向了绿色发展的道路。各矿山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通过挖潜和产业延伸,实现资源的二次开发,提高资源深加工的程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矿山的使用和服务年限;二是加强矿产资源和矿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加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力度,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三是通过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形成新的矿业发展模式。
企业在矿产开发中不仅算资源的经济账,还细算绿色生态的环保账,尽量把资源“吃干榨尽”,实现零排放。各矿山企业不仅对有工业价值的共生矿和伴生矿进行综合利用,还对尾矿和尾渣资源等“三废”资源,进行再加工和再利用,使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与共伴生矿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从而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与此同时,新疆的铁矿回采品位也已经从45%下降到了28%。请看三则实例:
例一:石棉尾矿加工铁精粉
日前,国内率先应用的一条两套利用石棉尾矿提炼铁精粉的生产线,已在新疆若羌县依吞布拉克工业园内联动试车成功,年产30万吨铁精粉的生产线也于5月底正式投产。当地石棉矿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生产,近50年的生产过程,已经产生超亿吨的石棉尾矿,常年裸露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上文提到的铁精粉生产线,可将不值钱的石棉尾矿加工成铁精粉和球团,用于钢铁生产。据投资该生产线的德鹏公司董事长介绍,若羌的石棉尾矿量相当大,按照年产30万吨铁精粉来计算,可以生产30年~50年。目前,还很少有人尝试从石棉尾矿中提取铁精粉。石棉尾矿含铁量高,初选后通过干选、湿选等工艺提高含铁量,再进一步加工成铁精粉。经反复研究和多次实践表明,这是一套成熟的技术流程。该项目一期和二期生产铁精粉、球团;2014年将建成第二条生产线,届时年生产能力将达到60万吨铁精粉,同时可整合园区其他企业生产的铁精粉,加工成球团提高附加值,产值将达到8亿元,利税有望达到1亿元。
例二:铜矿山尾矿也可获得铁精粉
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哈巴河县,国家级大型铜矿阿舍勒铜矿是我国西北地区大型火山喷发沉积而成的黄铁矿型铜、锌多金属矿床,原探明的矿石储量为3800万吨,伴生有铁、锌、金、银等,是我国目前发现的第二大铜矿。近两年,福建紫金矿业集团开始在尾矿上动脑筋。该铜矿每年有130万吨尾矿堆积在尾矿库里。尾矿中含有30%的铁和33%的硫,同时含有锌、金、银等金属。如果把这些金属全部提炼出来,尾矿便成了零尾渣。目前,该企业已对废弃尾矿进行综合利用和开发,年可获得30万吨铁精粉,使资源的产业链条得到延伸,有限的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实现了“零排放”。
例三:铁矿山尾矿经济可观
新疆雅满苏铁矿过去50多年累计剥岩5000多万吨,开采露天铁矿1520万吨,累计正常损失矿石45.34万吨,平均损失率为2.98%;剥离平台平均含矿率为0.89%,品位为45%,共计有45万吨铁矿残留在其中,造成了资源浪费,但有很大的利用空间。雅矿公司把它视为财富开始回收利用。该矿从2000年开始选矿,几年来已经外排尾矿245万吨。投产初期,由于工艺和操作水平等因素制约,尾矿中含铁量很高,经化验分析含铁品位平均达到20%,有的时段高达25%,这一指标甚至超过了内地一些低品位矿山的开采品位。按照20%的品位计算,有近50万吨的铁矿资源残留在尾矿中。现在,该矿已经开始对尾矿进行浮选和磁选,按年回收65.01%的铁精粉5万吨计算,年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新疆松湖铁矿资源储量超过5000万吨,2012年铁精粉产量达到50多万吨。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高标准尾矿坝是新疆冶金系统投资大、标准高的尾矿坝。从2012年开始,该矿与科研单位协作对尾矿渣进行试验,确定了尾矿再利用的可行性。他们投入800万元建设尾矿再选项目,运用挖砂船将尾矿渣抽送至螺旋溜槽进行重选,选出55%的铁精粉,其余尾渣制作成免烧砖或复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