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名企报道 » 正文

大冶有色控股权之争暗流涌动:央企博弈地方政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有色金属网       发布日期:2013-10-31   浏览次数:45

核心提示:  既是湖北省国资委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又是中国有色矿业集团部署的重点子公司,面对着两大强势的股东,大冶有色金

  既是湖北省国资委"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又是中国有色矿业集团部署的重点子公司,面对着两大强势的股东,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控股权之争,开始浮出水面。

  10月29日,记者从多个途径了解到,已入主大冶有色集团2年多的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下称中色集团),计划通过增资扩股,提升其对大冶有色集团的控股比例,赢得控股权。但对此,目前对大冶有色集团持股比例为51%的控股股东——湖北省国资委并不同意,其也开始筹集资金,以应对这场股权稀释之战。

  中色入主背后

  中色集团的增资扩股并非空穴来风。

  早在2011年1月,湖北省国资委与中色集团在武汉签订《关于对大冶有色的增资扩股协议》,根据协议内容,中色集团注资30亿元,对大冶有色集团持股49%,而湖北省国资委则持有51%。而双方合作的目的,则是将大冶控股集团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的国际一流铜企业。

  "表面上看,湖北省国资委有控股权,但当时双方约定,中色集团并非完全的战略投资者,而是参与到公司的实际经营管理。"正略咨询资深顾问连昱指出,这是中色注资的一个重要条件,而双方就此已达成协议,计划待时机成熟后,再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实现控股权的变更。

  湖北省国资委引入中色的目的,则是改变当时处在危机中的大冶有色集团。

  2003年开始,以建立和完善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目的的国企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力推,而央企并购地方企业也成为当时国企改革的一大特点。彼时的大冶有色集团作为湖北省直属国资企业,与其他省属国企一样,也面临着历史包袱重,现代企业制度难以建立,主业被其他方面拖垮、企业处于亏损边缘、发展战略停滞不前的尴尬局面。

  "湖北省对所属国企改革的思路,也主要是依靠与大型央企合作,进行并购重组,盘活企业。"湖北省国资委一人士透露,在引入中色集团之前,湖北省曾与多家央企洽谈过,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铝业)就是其中之一。

  公开报道显示,2004年3月,湖北省政府与中国铝业"关于大冶有色金属公司资产划转协议备忘录草案",湖北省政府将所持大冶有色资产的87%及相应权益划转给中铝公司,由其对大冶有色控股。

  此后,双方按此计划推进,大冶有色集团进行部分资产划转后,双方合资成立中铝大冶铜板带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0多亿元,建设10万吨铜板带工程。这在当时被业内解读为中国铝业对大冶有色集团的重组已经开始。

  但意外的是,2008年,湖北省政府突然引入三峡集团对其旗下核心子公司大冶金属有限公司进行战略投资。当年,三峡集团总公司控股的长江电力,通过全资子公司长电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先期出资10亿元,入股大冶有色旗下子公司大冶有色金属有限公司。

  "湖北省政府不愿意丧失控股权。"连昱透露,这是当时湖北引入三峡集团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当时中国铝业自身也面临着有色行业方面的大幅亏损,其也无力继续再往大冶有色集团方面砸钱,双方的重组不了了之。

  此时的中色集团则已在有色金属产业领域快速布局,在国内外资源领域跑马圈地,其仅在国外的资源储量已经超过2000吨。

  大冶有色集团的潜力被中色集团看好。当时的大冶有色集团已在采、选、冶、加等领域实现了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其中,其阴极铜在行业占有率达到了7%左右,其集团收入中占比达到约66%。连昱透露,只要完成主辅分离,对中色来说,大冶有色集团的标的质量不错。

  当时市场还流传的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则是,中色集团的另一个目的则是看中湖北的稀土资源。"湖北稀土储量虽然不大,但作为资源型企业,能拿到多少算多少。"另一市场人士透露,而此后,大冶有色集团旗下的子公司还曾参与湖北稀土方面的工作。

  对大冶有色集团来说,中色的注资无异于甘霖。大冶有色集团主业排名靠前,但资源自给率只有2%-3%,而江铜等同业这一指标为10%左右率。

  连昱还认为,作为老字号国企,当时的大冶有色集团历史包袱太重,原有的经营过程中,受资本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限制,难以再有更大的突破,其需要借助外力解围。

  作为注资的基本条件之一,中色正式参与大冶有色集团的管理,连昱透露,而在中色集团官方网站上,大冶有色集团被列为集团旗下系列控股公司中的第一位。

  控股权之争

  待双方协议签订后,中色集团快速将资金注入,并在管理方面大刀阔斧地改革。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的上市则被业内解读为中色集团入主后率先实施的最大动作。

  当时大冶有色集团的主营业务主要集中在大冶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冶金属),这也是大冶有色集团的主要盈利来源,连昱透露,在大冶有色金属一份信用等级评定中透露的数据显示,2011年,大冶有色金属净利润为3.3亿元,而当年,大冶有色集团的净利润为3.33亿元,也就是说,集团的其他产业几乎没有盈利。

  当时大冶有色集团透露的思路是,快速实现主辅分离,将优质资源尽快打包上市。因此,选择将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上市对市场来说并不意外。

  2012年3月8日,中国大冶有色金属矿业有限公司斥资人民币58亿元,收购大冶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95.35%权益,这笔交易利用了非常重大收购、反向收购、新上市、关联交易、清洗豁免、上市规则等诸多规则的交易方式,成为香港资本市场中最复杂和最创新的交易之一。

  这意味着,此前大冶有色努力6年仍然无法上市的问题,被完美解决,而中国大冶有色也成为湖北省在港交所的第一只红筹股。

  "从时间节奏上来说,也符合中色集团的部署。"连昱解释,在大冶有色矿业上市之前,中色集团非洲公司也在港交所上市,这体现了中色集团打通融资平台,实现国际化的整体战略布局。

  此外,借助于上市的要求,大冶有色集团在管理机制、内部运营结构等方面被基本理顺,而此前一直难以解决的主辅分离,也几乎无障碍实施。大冶有色集团的主业可轻装上阵,能对冲集团亏损,"大冶有色集团的主业和优质资源基本被纳入上市平台中。"

  对中色集团来说,选择在香港上市,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A股上市审批时间长、门槛高,而港交所上市效率高很多。"连昱解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色集团与湖北省政府虽然协议已签,但无论是市场,还是双方的合作,未来的变数也很多,用最快的方式上市,将事情尘埃落定,对中色集团更有利。

  上市完成后,根据双方此前约定,中色集团计划继续通过增资方式扩股,拿到大冶有色集团的控股权。

  但若将控股权易主,对湖北省来说仍难以接受。"湖北省已将有色金属产业列为‘十二五’期间的另一个千亿产业,在这个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很大,省里高层将其列为高层督办项目,省里不会轻易放弃控股权。"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政府层面已经召开多次会议商讨对策,筹措和调度资金,防止股份被稀释。

  不过,在连昱看来,双方之间的博弈属于股东层面的对抗,不会影响到公司的经营,"且按照一般的处理方式来说,最终可能还是央企会相对让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