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的三定方案,信息室的工作职责主要是: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信息建设及服务,承担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数据的接收、汇总、分析、处理和综合研究。
在地质环境监测的舞台上,有这样一位名为“信息化”的“学员”,它天生就属于这个舞台,一上场便征服了所有地质环境监测领域的“导师们”,众人纷纷按钮亮灯为其转身,力邀其加入地质环境监测的队伍;而与地质环境监测的结合,也使得信息化得以纵情唱响自己的“好声音”。
对于信息化在地质环境监测领域的不俗表现,记者走访了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信息室,听信息室喻孟良副主任讲述他们与这位人气与实力兼备的“学员”,在日常工作合作中的点点滴滴……
身在后方,统筹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
“我们基本上很少到地灾一线去直接参与应急,更多的是为地质灾害应急专家提供地质环境信息支撑服务。 像今年芦山地震后,宝兴县冷木沟成为了一个典型的泥石流沟,在五月份强降雨开始的时候,就需要一套地质灾害监测信息平台来实现对冷木沟三个泥石流口的动态监测,信息室就负责集成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 在实际运用中,该平台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刚搭建完成的第二天就监测到了险情,使得500多受危群众安全转移,避免了生命、财产损失。 ”这是采访伊始喻孟良副主任与记者分享的一个具体应用实例,从中我们也对信息室的工作有了一个大体印象。
按照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的三定方案,信息室的工作职责主要是: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信息建设及服务,承担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数据的接收、汇总、分析、处理和综合研究。
喻孟良副主任将职责具体地讲解道:“比如,我们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提供服务,以年或月为单位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布灾情通报,以及包括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在内的地质灾害的受灾情况;地下水方面,会把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点信息,向社会公众实时动态的发布。 ”
“目前来说,信息室不仅是要完成整个业务的日常网络维护、信息管理和软硬件设备的管理工作,同时还要负责整个地质环境领域的相关的数据库的建设,以及相关软硬件的开发和信息化的建设工作。 ”其实,总体来讲,信息室的这些工作都是围绕着从全局角度统筹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来开展的。
3S技术,结合实际才能应用更好
谈地质环境信息化,3S等地理信息技术自然不能绕过,更何况在这方面3S技术还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遥感应用技术方面,基于数字金字塔技术,集成整合了全国15米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和30米分辨率的DEM数据,同时我们还整合了重点地区例如三峡库区、地震灾区、地质环境监测示范区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 另外,我们也开展了遥感技术在地质环境各专业领域的调查、监测和综合分析方面的应用。 目前来说我们建立了国家级的地质信息中心,那么这里边就包含了现有的遥感影像数据,包括1:20万的矢量地质图,1:50万的环境地质图,以及1:20万的工程地质图等相关的专业图件。 这样,我们在应急过程中就能够针对受灾区域实施动态的切片处理,为应急人员提供数据服务。 ”
喻孟良副主任认为,GIS是整个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主要应用于数据采集、处理、综合图件制作、专业分析等方面。 “在目前的实际应用中,国家级地质环境业务部门主要应用ArcGIS软件和MapGIS软件,实现对原始数据的分析、加工、处理和出图工作;而在省级地质环境业务部门,主要应用MapGIS软件完成数据的生产和专题图件、成果图件的制作工作,同时也利用MapGIS做一些数据中心与共享服务的建设。 一线工作人员更熟悉MapGIS,像以前我们实验调查绘制的综合评价图、预防分析图等,都是用MapGIS软件做的,无论哪种软件,说到底都是为了地质环境、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服务的。 ”
采访中,喻孟良副主任对于GIS技术的应用前景,表现出了非常乐观的态度。 “前面说了,国家目前非常重视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内涵,其实就是高效、快速、节能,我认为GIS技术正契合了这几点,在信息化中的应用会是很广阔的。 GIS技术拥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和空间展示能力,并且GIS技术也渗透到了很多领域,比如在交通领域,人们现在已经习惯了去某地之前先查一下导航;国土领域,国土资源信息化就讲‘三张图’,一张图叫‘地政一张图’,就是土地,‘矿政一张图’是矿产资源,以及‘地质环境一张图’,这“三张图”实际就是GIS技术的展示——在一张统一的“地图”上,展示我们的国土资源信息化成果。 GIS技术肯定会在地质环境领域大有应用前景,但这个也要结合我们实际需求,能够结合的越好,那么发展的也会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