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的成因
相对于其他产业“产能过剩”的成因,黄金行业“产能过剩”有其特殊性。
一般而言,总量绝对性过剩、自然性过剩、成长性过剩和技术性过剩,主要是由地质自然条件限制和技术原因导致的,结构性过剩和经济性过剩实质上都是经济发展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具体而言,黄金行业的“产能过剩”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地质资源储量和开采条件的制约,矿山集群内部矿块分割,造成生产能力不足。
按照传统的矿产资源耗竭理论,因为矿产资源具有稀缺性、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可能导致可供开发的资源储量下降乃至枯竭。在生产实践中,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得到了部分验证。
黄金矿山发展深受地质储量、开采条件、资金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很多黄金矿山实际投产后,因为储量不足或开采难度加大,采矿和选矿能力往往达不到设计规模。当然,这里面也有筹建矿山时储量不明、生产规模和服务年限设计不合理等因素。
有一个普遍现象是,相邻的黄金矿山,有的不断改扩建,有的却“吃不饱”,无矿可采、可选。原因便在于由种种因素导致的矿块分割现象。
发展理念出现偏差,尤其片面追求规模效益,导致集群产能存量饱和。
时下,发展规模经济,已经成为包括黄金产业在内的产业界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优先选择。
规模经济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可降低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
很多黄金企业通过扩能改造,提高了产量和利润。但是,规模经济并非是无限的。竞争理论认为,企业只有在等于或者大于最小有效规模的水平上生产,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这里的最小有效规模是指,规模收益由递增向递减过渡时的生产规模。可见,如果生产规模超过一定的“度”,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造成“规模不经济”的主要原因有管理效率下降、资源供应不足、安全系数降低等。
前几年,金价高位运行时,很多黄金企业盲目扩能,尤其是选冶规模一扩再扩,结果采矿能力达不到要求,含金原料供应不足,加上管理能力没有提高,造成了企业“产能过剩”。
松散型的产业集群导致很多金企没有从集群网络的角度,整合资源要素(包括矿产、人力、资本等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机制。
应该说,黄金产业集群是联系社会市场和金企的桥梁和纽带,其本身也是一个充满竞争和互存合作的市场。有的金企“近视”地看重集群内部的竞争,没有把集群视为金企间加强合作、互助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导致各唱各的调。
此前,国内某大型黄金公司在矿区内发现相当储量的其他矿产,当时此类矿产价格处在历史高位。该公司不顾当时业界发出的此类矿产价格有下行迹象的警示,投资亿元兴建选厂。
一年后,就在项目竣工时,此类矿产价格直线下滑,导致新建的选厂在试运行3个月后被迫停产,新招的几百位工人被分流。选厂的产能成为名符其实的“过剩”产能。
地方政府存在盲目的GDP政绩观,对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实施不力、监管乏力。
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不考虑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等客观实际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为了眼前利益,放宽准入条件,以罚款解决企业违规问题,投资不经科学研判,这加剧了集群内部不规范的市场竞争,导致了“优不胜、劣不汰”的怪圈。规范运营的企业不一定赢利,违规操作的企业反而有利可图,加剧了违规企业的产能扩张。
一个典型现象就是,在国家一方面加大资源整合、企业重组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同时,一些小矿又冒了出来,由于工期、资金的限制,这些小矿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往往并不先进,弃贫采富现象严重。
综上所述,一些黄金产业集群出现“产能过剩”,虽然成因和其具体条件不同,但是有一点普遍性是,没有真正让市场起到配置资源的作用,也没有很好地发挥政府的调控监管作用。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也没有从集群的角度,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置“产能过剩”。
因此,从集群的角度审视和治理“产能过剩”应该是一条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