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原料分析 » 正文

铁矿石市场定价机制仍在调适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有色金属网       发布日期:2013-11-06   浏览次数:46

核心提示:今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转方式、调结构,这对包括钢铁、原材料在内的生产资料行业的影响相对更大。就铁矿石市场而言,目前形成共识的说法是持续十年的“黄金期”或“牛市”已经结束。那么究竟怎样看待“后黄金期”,换言之,未来铁矿石市场演变的趋势会是怎样。笔者结合实践和经验,提出几点认识。

认识一:铁矿石资源供应趋于宽松

根据美国地调局数据,2011年世界铁矿石储量1700亿吨。即使今后铁矿石的储量不再增加,现有探明储量足以保证未来100年世界对铁矿资源的需求。与此同时,全球铁矿石资源开发项目为数众多,国内钢铁企业、矿业企业和其他企业有一大批铁矿资源项目,这些项目已经形成梯次保障能力,在铁矿石资源供应上将会有更加宽松的环境。

针对铁矿资源勘探开发投入大、风险多、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国内矿山企业在实践中遵循项目发展梯次,保障投资与经营活动的可持续运作。梯次发展要求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短期内现金流必须稳定,长期目标要保障商品战略的实施;要求平衡好投资周期与商品周期的关系,通过两个周期的错位,获取稳定收益,实现跨越发展。随着中国钢铁产能增速减缓、铁矿石进口来源多元化、新建铁矿石产能的不断释放,铁矿石价格上涨的空间将受到实质性抑制。

另外,还应考虑废钢对铁矿石的替代因素。国内经济经过多年高速发展,消费并积蓄了大量钢材。据中钢协资料,“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积蓄量预计将增加28亿吨以上,按此推算,到2015年,中国钢铁积蓄量将达到70亿吨以上。同时,公用基础设施、汽车、桥梁、船舶等行业行将进入一轮用钢新旧更替周期,再加上淘汰“两高一资”落后产能,废钢在钢铁生产领域的比重将逐步提升,预计10年后将有大规模使用废钢替代部分铁矿石的趋势。

认识二:市场参与主体与模式趋于多元

随着中国政府取消若干行政审批,参与铁矿石供给市场的企业主体将更趋多元化与大型化,一些有资金实力的非钢、非矿企业将进入这个市场。国际上一直开展铁矿石贸易的大型贸易商也将利用其雄厚的资金与贸易实力进入国内市场,这将给国内铁矿石市场带来一些变化,竞争门槛将会提高。随着参与主体的不断扩大,也将进一步推动市场竞争模式的多样化。

与行政审批下的行政门槛相比,未来竞争门槛的提高更多是市场机制主导的结果。随着市场参与主体的扩大,铁矿石贸易商也将产生分化,大型贸易商的作用趋于加强。这些大型贸易商拥有品牌优势、资金优势、信息优势、人才优势和管理优势,针对钢厂趋于小额采购、现货采购的特点,加强矿石分销,在矿石资源的获取方面,在建设大型矿石分拨基地平台,运用配矿等技术营销手段方面将更能有所作为。

预计今后铁矿石将成为钢铁产业链上竞争最为激烈的环节之一,在更为激烈的竞争中,将出现以增值服务为核心的创新模式,占有客户资源将是市场中的胜者。

认识三:钢铁产业链利益分配仍难平衡

在过往十年“黄金期”里,国内钢铁工业迅猛发展,铁矿石贸易相当活跃,中国的铁矿石贸易商的确获得了比较好的收益,但矿山企业特别是国外大型企业把握住中国景气需求的战略时机,仍是最大的“赢家”。资源分布的自然垄断性无法改变,但产业链利益分配严重失衡是不争的事实。

一方面,上游与下游严重失衡。钢铁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逐年上升。2013年上半年,尽管国际主流矿山企业的利润有所下滑,但是任何一家的利润都超过了86家大中型钢铁企业的总和。另一方面,国内与海外严重失衡。国内铁精矿由于税费等非直接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每吨铁精粉上交各项税费在200元人民币左右,与国际主流成品矿吨矿综合成本相差60美元~80美元。当进口铁矿石价格跌至80美元~90美元左右,国内铁矿生产将亏损甚至停产。所以,吨矿综合成本的差异,对于海外主流矿山来说只是盈利多与少的问题,但对于国内矿山却是生存与否的问题。

钢铁产业链的发展必须走和谐共生之路。为走好这条和谐共生之路,第一方面呼吁行业协会发挥主导作用,汇聚国内钢铁生产、矿山和贸易企业的发展诉求,共同维护好市场发展的秩序;第二方面呼吁钢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固守自身主业,联手开发资源。钢厂和贸易商应该联起手来,发挥钢厂的技术、需求优势和贸易商的资金、信息优势,组成企业联合体共同开发海外资源,发挥合力。第三方面呼吁政府相关部门,既要“减政”也要“敏政”。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可以考虑鼓励政策,鼓励多进口或使用球团矿,多进口或使用生铁,缩短冶炼流程,这也将能减轻环境治理、节能减排的压力。

认识四:商品定价机制仍将调整变化

笔者认为,国际铁矿石定价机制仍处于初级阶段,一个权威的、被市场各方均认可的、能真实反映市场供需关系的定价模式尚未形成。10多年来,铁矿石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在合作上发生过很多的纠葛,既困扰着钢铁企业,也困扰着矿山企业。过去的长协机制谢幕了,现在的定价机制又有着先天性不足,所谓困则思,思则变,未来铁矿石定价模式仍将调整变化。

一是新定价机制的条件正在形成。中国正在大力削减过剩产能,如果切实能将过剩产能减下来,这样就会减少对铁矿石的需求预期,这将对持续快速增长的矿山产能形成压力。从目前看,供求双方力量平衡的趋势已然出现,为建立新的合作关系与定价机制,正积极创造着条件。

二是期货或将发挥重要作用。随着铁矿石金融化属性的增强,铁矿石的掉期、远期现货和期货等交易方式也被采用。期货是场内交易,监管制度完备、体系健全;期货市场覆盖投资参与者面广,这种广泛的参与者容易带来市场流动性,形成的价格也更容易被市场所接受;通过公开集合竞价方式形成价格,价格发现效率高且客观。

三是中国企业应抓住后发优势的机遇。虽然印度商品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等都推出了铁矿石期货,但是目前铁矿石衍生品市场发展时间还较短,国际上并没有通过期货竞价方式形成权威的铁矿石定价机制,恰恰给予中国谋求后来者居上的机遇。

铁矿石需要这样一种定价机制,其价格形成过程公平、公正,交易者可自由参与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同时能够吸引众多的客户参与,且信息传递快速、顺畅,形成能及时反映市场判断的价格。矿山企业、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应积极有为,维护铁矿石价格较为稳定的预期,价格反映真实的市场供需关系应是健康的、阳光的价格。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