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13年7月8日,《财富》杂志2013世界500强企业榜单发布,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2012年营业收入278.418亿美元列第415位。这是开滦集团继上年首次进入世界500强后再次上榜,位次提升了75位。
大浪淘沙。已有135年历史的开滦,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没有因为衰老而倒下,而是愈发年轻向上,自立于世界企业之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开滦是一面镜子,开滦是一部史诗,开滦是一个标本,开滦是一面旗帜,开滦——是一部传奇。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中,有一种鸟会因为一次死亡而涅槃重生,从此,她会变成不死鸟。
这种不死鸟,就是凤凰。
而开滦的经历,和凤凰的传说相连。
1976年的大劫难将开滦矿区夷为平地。在国外媒体惊呼“唐山将从世界上消失”的预言中,开滦煤矿马家沟矿挖出了第一车“抗震煤”,重生的凤凰在火光中舒展开她的第一支翎羽。
现实也许永远都比传说更神奇。捂住了一个秋天又一个冬天的伤口,在春天里,开滦人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凤凰浴火 艰难重生
1978年之后,中国的经济体制的变化,激烈而迅速。
而开滦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此前,在十年内乱期间,开滦一次次透支性的开采,让生产设备、技术改造始终无法得到应有的恢复性调整;而一场空前的自然灾难,让刚从废墟上艰难挺立的开滦无力迎接市场经济的洗礼和冲击。
在此期间,有一场灾害势必会记入开滦、中国乃至世界煤炭业的历史:
1984年6月2日,开滦范各庄矿遭遇特大透水灾害。3天后,吕家坨矿被淹。涌水随后又扑向年产原煤300万吨的林西矿,并波及赵各庄、唐家庄矿。范各庄矿是我国自行勘察、设计、建设的“新中国第一矿”,这次特大透水灾害世界罕见,以致当时不少国外媒体称,范各庄矿将完全毁掉。然而,不屈不挠的开滦人、范矿人当年就治水封堵成功,两年后正常生产,创造了世界煤矿救灾史上的奇迹。
此后不久,市场经济大潮滚滚而来。长期持续透支的开滦,却无奈地走入了让人尴尬的困境。1986年,开滦出现了建国以来首次亏损。1990年,开滦的亏损达到2.97亿元。开滦不得不一次次动用自有资金弥补企业亏欠。
1990年7月19日,一份只在高层阅读、不公开刊行的《工业经济内参》披露了开滦步履维艰的困境,其中提出:造成开滦严重困难局面的,除了自身条件,更主要的是经济体制问题。报道立即引起中央高层的重视,朱镕基批示:“请生产办准备意见,准备去开滦一次。”
1991年9月6日,朱镕基率国家计委、国务院生产办、财政部、能源部、冶金部等部门领导一行16人走进了开滦。总理走进开滦调研,却意在整个煤炭行业。
对于变革中的共和国来说,开滦问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能否成功解决开滦问题,不仅关系着一个百年企业的兴亡,更是检验这一场关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伟大变革。
在视察中,朱镕基说,开滦搞活了,整个煤炭行业就有希望!
临别之际,朱镕基向开滦领导面授机宜,留下了“摆脱困境,增强后劲,练好内功,创造经验”的十六字嘱托。共和国总理把引领行业、带动产业、振奋全局的重任交给了特别能战斗的开滦人。
此后,一场内部管理体制变革在开滦展开。此次改革触及到开滦从主体资格、分配体制和资本重组等众多层面,也为今天开滦集团的重塑做好了充分的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4年,开滦扭亏为盈,全局经济走出低谷。
1999年12月8日,开滦矿务局改制为开滦集团。开滦集团全面向现代企业制度转轨。此时,开滦在煤炭开采、选洗加工以及工艺、装备和规模上均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特大型工业企业和520户国家重点企业之一。
更上层楼 志在千里
几乎所有的能源企业都无法逃避这样的一个制约,那就是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能源企业的生命周期。不论大自然多么慷慨的馈赠,也终有能源耗竭的时刻。
对于一个已经跨越了3个世纪的煤矿企业来说,尤其如此。
2002年到2007年,国内煤炭行业正处在“黄金十年”的前半段,但开滦集团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本部唐山矿区已经进入衰退期,剩余可采储量仅14.5亿吨;开滦平均井深超过850米,开采条件复杂,生产成本高、用人多、效率低;水、火、瓦斯、煤尘、矿压等自然灾害严重,安全管理难度加大;原煤灰分高达40%,精煤回收率比全国平均值低19个百分点,严重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社会包袱沉重,现有离退休人员7.6万人,165个住宅小区,社会职能年净支出达7.5亿元。
2002年到2007年,开滦集团在中国煤炭企业100强排名中名次逐年后移,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5年后移了30位。
也许,在那个时刻,所有人都在准备握别英雄,握别一个伟大的时代。但是,“特别能战斗”的开滦人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奇迹。
2008年5月21日,张文学调任开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这个煤矿工人家庭出身的企业家,对煤矿企业的发展有着更深的想法。
上任仅仅一个多月,《开滦集团2008年-2010年及“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出台,一个几经调整的宏大战略蓝图摆在开滦人面前:到“十一五”末,煤炭产能达到5000万吨/年以上、年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十二五”末,煤炭产能达到1亿吨/年以上,年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建成主业突出、结构合理、多元经营、科学发展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的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
“十一五”战略的核心目标就是“两个五”,其内涵便是以做大企业规模为基础,进而把企业做精做强。
张文学对此作了精辟的解释,煤炭企业首先要做大,这是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发展趋势引导,政府的要求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如何做大煤炭主业?开滦领导层的目光掠过开滦,近端是冀东平原深层丰厚的煤炭资源;远端是内蒙古和新疆开阔疆土之下的丰富储藏。张文学的战略是:在稳定唐山本部和蔚州区域的现有产能的基础上,加快低成本扩张,加大内蒙、新疆、蔚州、山西等区域煤炭资源开发力度,扩大资源储备。
内蒙古区域,鄂尔多斯年产500万吨的红树梁矿竣工;串草圪旦矿通过技改,达到年产300万吨能力。新疆区域,加快准东地区30亿吨煤田开发,加快伊犁地区、库东地区的资源整合。山西区域,抓好技术改造和产能提升,增强集团公司煤炭发展的后劲。
2009年5月22日,张文学振聋发聩的声音唤醒了千年戈壁:开滦集团要用5-7年的时间,在新疆再造一个开滦!这一天,在新疆自治区1000平方公里的将军戈壁上,面积为100多平方公里的开滦集团准噶尔盆地东部将军庙煤电化工业园区正式开工奠基。
开滦还走出了国门,前往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尼、蒙古等国,对境外煤炭资源进行了大量细致地调查工作,积极探索走出国门办矿的新路子。目前,在澳大利亚已经拿到5亿多吨的焦煤资源。
短短几年间,开滦人迅速地扩张着能源储备和煤炭产能,截至十一五末,开滦集团累计获得煤炭资源量达到232亿多吨,建成了分布在河北、内蒙古、山西、新疆、加拿大的“五大区域”、“七大基地”,形成了以唐山总部经济为“龙头”的多区域煤炭产业发展格局。
对于开滦来说,当最困扰着发展空间的储量问题和煤炭产能问题得到了本质性的扭转之后,开滦有了做大做强的可能。一个百年基业的长青,有了让人期待的远景。
一块煤卖出70多种产品
一个历时百年多的煤炭企业,要想摆脱资源对企业发展的桎梏,必须延伸产业链条。而“大焦化”工程就是开滦煤基产业延伸的重要一环。
2004年10月,以中润煤化工公司220万吨/年焦化项目启动为标志,开滦正式进军煤化工行业。开滦集团副总工程师、开滦煤化工研发中心主任房承宣见证了开滦煤化工产业近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对“技术”在煤化工领域的作用感触颇深:“在这个领域,不掌握前沿技术,就不会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就不会有核心竞争力。”
“开滦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自主技术研发与创新实现”——按照张文学对煤化工产业发展方式的定位和要求,2009年6月,开滦与北京化工大学联合成立了煤化工研发中心。截至现在,研发中心已经拥有22项专利申请;取得了6项省级鉴定科技成果;负责起草制定并通过了3项河北省地方标准,是全国仅有的两家省级醇醚燃料应用技术检测中心之一。研发中心已然成为开滦产业链不断延伸、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催化剂”。不久的将来,经过“产业催化剂”的“催化”,一块煤在开滦可生产的化工产品将由现在32种增加到70多种。
近些年来,开滦的物流产业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2007年的32亿元到2012年的1122亿元。5年时间内,物流产业营业收入增长了35倍。
2013年1月11日,国际物流公司和上海铱星船舶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合资组建上海开滦海运有限责任公司。开滦集团恢复已经中断60年的海运业务。
目前,已形成煤炭专业物流、物资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汽车物流、逆向物流等五大业务板块。开滦集团成为第二批国家煤炭应急承储企业,开滦曹妃甸动力煤储配基地成为第二批国家煤炭应急储备点。已经构建了煤炭供应链管理、煤炭市场化交易、煤炭战略储备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物流运作新模式,开辟了中国煤炭专业物流领域供应链管理的先河。2012年,开滦国际物流公司荣获全国先进物流企业称号,位列全国物流百强第7位。
开滦集团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开滦作为中国洋务运动最早的民族企业之一,具有许多珍贵的矿山遗迹和文献。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是开滦集团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项目,目前拥有开滦博物馆、“电力纪元”分展馆、“中国第一佳矿”分展馆、井下探秘游等多个景区,“探秘百里煤海、追忆工业文明、传承红色经典”是矿山公园的主题特色。
沿着当年唐胥铁路向南,老唐山风情小镇正在紧张施工。该项目将通过广东街、小山大世界、欧洲风情街等板块实现文化景观与商业元素巧妙结合,以生态恢复、环境治理、景观重现为理念,形成一个极具文化底蕴的特色小镇。目前,老唐山风情小镇已经被列为“唐山市十大标志性建筑”之首。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一处能够全方位体验自然生态、异域文化的度假休闲地和高品质的和谐人居社区。
以正抓紧实施的项目为依托,开滦集团旨在建设中国矿业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世界一流矿业文化基地。如今,开滦集团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并已成为推动企业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百年大矿 向海而行
对百年开滦而言,这一切,又才刚刚是一个开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经济转型、资源开发、新区建设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对于一次世纪远航而言,更重要的是寻找到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才能完成在波峰和浪谷之间的航程。
2013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唐山曹妃甸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是自2010年1月以来,全国首个以新设方式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
处于环渤海经济区腹地、毗邻曹妃甸港的开滦集团,又一次站在了机遇的门槛上。
张文学在多个会议上反复强调分析:“强力推动沿海经济发展,全力打造曹妃甸区和渤海新区两大经济增长极……是河北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开滦集团临港煤化工、现代物流等新型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力。”
其实,开滦大开发的热潮早已在曹妃甸激荡。
2010年8月,一颗饱含智慧的种子被撒落在渤海之滨。建设国家级动力煤储配基地,开滦集团这一在我国煤炭行业具有开创性设想的工程承载了太多人的希望,目前该项目的桩基施工工程正加足马力推进。2012年,唐山曹妃甸动力煤储配有限公司入选第二批国家煤炭应急储备点。
曹妃甸国家级动力煤储配基地项目与坐落在京唐港区的唐山湾炼焦煤储配基地项目,并称为“两港”项目,它们是开滦集团煤炭专业物流的核心组成部分,总投资38.66亿元。
集约化发展是打造物流产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方向。开滦集团的思路是以“两港”项目等重大物流项目为依托,站在国家和全省能源战略高度,提高资源掌控能力,优化生产力布局,建立沿海现代化新型物流园区。
距曹妃甸港区33海里的京唐港区,开滦集团有着另一片天地。
21年前,开滦京唐港二号码头作为改革开放后煤炭行业第一个业主码头正式通航运营。多年后,这里成为开滦集团煤炭物流运输的主要通道之一:来自山西、内蒙古、陕西等地的优质煤炭,与企业自产煤混配加工后,被配制成电煤和精煤产品,部分产品通过这座码头输送给国内外用户。
如今在京唐港区,“煤化工”、“产业链”、“园区”已成为代表开滦集团形象的高频词。2008年以来,落户于此的中润煤化工园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逆势而上,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河北省产业链最长、节能减排最优、经济效益最好的煤化工园区。
面朝大海,开滦集团的领航人并不只是把目光停留在临港产业的布局上,而是向海洋深处瞭望。
2011年8月,开滦集团主持申报的海洋潮流发电技术研究、试验项目通过了专家评审。
2013年1月11日,上海开滦海运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的签约仪式举行,开滦集团将以海运公司为平台开展海运业务。这标志着开滦的运煤船在时隔60年后重新驶入那一片蔚蓝。
欣欣向荣的京唐港开滦码头,正在建设的曹妃甸国家级数字化煤炭储配基地,布局日臻完善的京唐港煤化工产业园区,即将扬帆远航的开滦船队……开滦,这个百年煤矿企业面朝大海张开了怀抱。
行走在绿草如茵的开滦,几乎已经看不到当年那场大劫难的痕迹。昔日采煤的塌陷区,如今是开滦营造的万亩林区。在南湖公园的湖面上,一只只水鸟飞翔,空气中夹杂着荷花的芬芳,很难想象,这里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战天斗地的煤矿开采。
跨越三个世纪的开滦集团,在转型发展的宽阔大路上,昂首阔步,一路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