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钢铁工业正处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整的适应期,处于从规模效益的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益的发展方式转变的阵痛期,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国家改革、产业调整、企业转型已经势在必行。钢铁工业必须得紧紧抓住这个契机,积极做好化解过剩产能工作。”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兼副会长刘振江指出。
刘振江表示,今年最大的变化是钢铁生产主业由去年的亏损变为盈利。根据钢协的统计,1月~9月份,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利润为112亿元,属微利,预计全年行业将盈利,但利润的构成结构还不理想。他指出,今年钢铁行业略好于去年的主要因素有3个:一是去年的亏损大户今年减亏幅度较大;二是煤炭价格下降,减少了钢铁生产成本;三是企业加大了对标挖潜和降本增效的力度。但是,全行业还是在亏损的边缘线上煎熬,而且今年也有新增的亏损企业。
“效益不好主要是因为矿价高而钢价低。目前的钢材价格基本上是20年前的水平,今年6月份甚至跌破了20年前的价格,10月18日又一次跌破了20年前的价格。价格低是因为产量过高,今年的产量控制不如去年。”刘振江说,“钢材价格是20年前的水平,但生产成本是20年前的5倍~6倍,这个‘剪刀差’对钢铁企业来说是致命的。”
刘产量过高与产能过剩有关,人为因素也很关键。所有人都知道钢产量太高,但都希望别人减产,自己尽量多生产,各行其事的结果叠加到一起,就造成了总量的失控。市场形势稍有好转,钢产量马上会上去,结果很快引起进口矿价格上涨,钢材价格下降,库存增加。这个变化的周期越来越小,市场振荡频繁,这样下去是恶性循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措施之有力前所未有。钢铁工业必须得紧紧抓住这个契机,积极做好化解产能工作,在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积极控制产量,下大力气拓宽新的钢材使用和需求市场,努力使行业运行回归和处于健康状态。”刘振江强调。
我国钢铁工业的工业化水平总体是高的,也一直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有的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装备大部分在中国。同时,我国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每年能消费6亿多吨钢。“我们既不可满足现状,也不可妄自菲薄,必须清楚地看到我们与国际同行在市场环境、工业装备、技术水平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和差异,准确把握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坚定不移地把中国钢铁工业做强做优。”刘振江表示。
我国钢铁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一是化解过剩产能的压力大,企业数量多,组成良莠不齐,规范程度不高。二是研发、创新能力还不强,先进设备还没有生产最好的产品,一些核心关键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高档品种的质量稳定性还较差。三是节能环保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企业的节能环保水平差距还比较大。四是对进口矿的依存度太高,价格受制于人。五是行业自律能力不如发达国家,产业集中度低,控制产能产量的能力欠缺。六是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基本上还是钢材生产商,在转变服务方式、延伸产业链、由生产商向集成服务商转变中还有一段路要走。
“我们必须从本质上认识我国钢铁工业的现状,理性地看待存在的问题,从时代的要求出发,研究行业的发展趋势。”刘振江强调,全球的钢铁工业都面临产能过剩、效益低下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挑战。对于产能过剩,我们要从行业发展规律的角度认识和处理。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钢铁,需要多少钢,需要什么样的钢,钢铁工业要服务和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
刘振江说,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是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要把节能减排和节约资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发挥出钢铁本身是绿色产品的优势,通过绿色制造实现绿色发展。钢铁工业在品种和质量方面的技术创新还有很大空间,要通过技术创新满足用户对钢材质量品种的要求。要探索与用户共同开发新产品、解决钢材使用中的问题的合作机制,与用户形成开发成本共担、经济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要从生产组织到市场开拓进行全方位的努力,加强与用钢行业的协作,开发新的消费市场,扩大钢材使用范围。同时,钢铁企业要夯实管理基础,进行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加快体制机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