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不甘被包钢稀土 “吞掉”,晨光稀土加速借壳上市步伐,近期公布与银润投资的重组草案。
但尴尬的是,曾经与S舜元 (时称S*ST天发)的合作让晨光稀土深陷仲裁纠纷,悬而未决的结果,给晨光稀土的“再嫁”平添烦恼。对此,晨光稀土董事长黄平曾公开透露,即便仲裁结果不利于晨光稀土,自己仍然不会选择与其合作。
另外,晨光稀土借壳面临的问题还不止与S舜元的纠纷,其财务数据也受到投资者质疑。12月10日,多名投资人士透露,同一个并购企业,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资产评估值缩水6成,更为离谱的是,其净利润的差距竟然高达2亿多元。
近期,工信部及有关部门正研究组建稀土大集团方案,市场预计年底方案出台,而此前,晨光稀土与参股股东包钢稀土的对赌协议到期日也临近,如何避开这场行业的并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对晨光稀土来说,仍是个难题。
陡降的估值
11月23日,银润投资公布与晨光稀土的重组预案。双方约定,银润投资将以公司持有的除海发大厦一期相关资产及负债以外全部资产及负债,置入晨光稀土全体股东合计持有的晨光稀土100%股份。其中,差额部分将由银润投资增发股份补充。
截至2013年6月30日,以2013年6月30日为预评估基准日,拟置出资产的预估值约为2.06亿元,拟注入稀土资产的预估值约为13.1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9月,晨光稀土曾计划以33.4亿元的评估值,与S舜元重组,以实现借壳上市。 按此计算,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晨光稀土的资产缩水6成左右。
对此,晨光稀土方面曾对外表示,这是因为两次重组的估值方法不同,前者采用成本法和收益法评估,而此次重组采用资产基础法估值。
当时,晨光稀土与S舜元的重组报告中也透露,国家对稀土行业的调控和稀土在全球市场的稀缺性,使被评估企业在市场具有独特的地位,具有较好的成长性,未来盈利能力较强,故也适用收益法评估。
一位投资界人士则指出,采用何种方法估值,基本上是由买卖双方协商确定的,资产估值方法导致的是资产净值规模高低,由此导致企业资产缩水也可以理解,而资产评估规模大,发新股数量就多,借壳人拥有股票多,以后脱手赚钱机会就更大。“但这种估值方式不会影响企业利润。”
不同的估值方法使得同一年内,数据悬殊巨大,除此之外,统计的利润上的悬殊也很大。
根据两份公开的重组报告内容,在与S舜元重组时,2011年,晨光稀土净资产为7.42亿元,营收为45.05亿元,净利润为3.93亿元。但与银润投资重组时,晨光稀土的净资产为10.75亿元,营收仍为45.05亿元,但净利润仅为5.98亿元。
其他财报数据也大相径庭。比如,两份重组方案中,存货从17.85亿元,变更为14.35亿元,差异率达到19.6%。而应付账款则从8.56亿元,调整为1.55亿元,净资产则从7.42亿元,调整为10.43亿元,净资产差异率高达40.51%。营业利润3.7亿元,调整为7.16亿元,利润总额为3.8亿元,调整为7.25亿元,净利润则从3.23亿元,调整为6.16亿元。差异率高达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