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铜价、库存、现货升贴水结构和贸易升贴水等多方面出现异常,而到了去年12月份这种异常情况更是明显,这不禁让人想起了2005年“国储铜“事件。这种情况加剧了2014年铜市的不确定性,铜价抗跌性波动性明显加大,也导致铜价交易的难度。结合宏观经济、流动性环境和供需基本面,笔者认为,类似2005年的“国储铜”事件的非市场投机行为(逼仓)难以再奏效,铜价压力重重。
超越市场的投机力量进场
多项指标指向供求结构出现异常情况。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 LME、COMEX和SHFE(上期所)铜、铅和锌三大期货品种库存都出现同步下滑的特征,唯独LME铝库存居高不下。而且LME金属库存下降,国内金属的库存却未见明显攀升,这说明并不是由需求引发。最值得关注的是,铜贸易升水都在2013年攀升,如发往中国的贸易升水为175美元左右。
而近期“红风筝”基金重出江湖,这不禁让人想起了2005年“国储铜”事件,当年“国储铜”事件幕后黑手纷纷指向“红风筝”基金,该基金是全球最大的铜交易基金。
投机难复制2005年行情
2005年11月,国储局曾举行了四场现货铜拍卖会,拍卖起价一次比一次高,当时就不乏海外资金介入。
对比宏观经济环境,流动性环境和供需结构,海外非市场投资行为导致逼仓情况难以重演,原因在于:首先,宏观环境不一样。2005年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如火如荼,中国对铜需求非常旺盛。与此同时,亚洲新兴经济体已经从亚洲金融风暴中走出来,而发达经济体也处于繁荣期,甚至全球经济逐渐呈现过热的迹象。当时全球的通胀环境,过热的经济和需求的强劲共同导致了全球铜供不应求的格局。而2014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将坚定不移地化解产能过剩,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各类服务业,进而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其次,从货币周期和通胀周期来看,当前欧美通胀依旧处于低位,甚至担心通缩的风险,欧元区和美国CPI远低于2%的政府设定目标,而中国通胀也处于正常水平,虽然不排除2014年重新上升,但高通胀在2014年难以显现。2014年美联储推出QE进程已经开启,应该也进入加息的临界点,美元流动性会收缩,大规模囤铜的资金成本会不断攀升,因此长时间持有铜的收益率可能不及其他资产,这就导致“红风筝”基金难以得到其他基金或者投资机构的持仓配合。
再次,供求结构发生了转变。2005年,全球铜矿供应紧缺,新增冶炼产能不断扩张,导致铜矿供不应求。而中国对铜消费处于高速增长的解读,ICSG数据显示,2005~2012年全球铜矿产量年均增速只有1.71%,对应的精炼铜产量年均增速在2.25%,而全球精炼铜需求至少在8%以上。2014年,全球铜矿处于2012~2016年的产能扩张高峰期,年均增速达到7.5%以上,2015~2016年度铜矿新增产能达到251万吨,而冶炼和精炼产能平均增速在4%以上。美国地质调查局关于铜的报告也显示,2013~2017年全球铜矿产量年均增速将达到4.16%,精炼铜产量年均增速也超过4.5%。
因此,笔者预计2014年全球铜供应过剩在30万~60万吨区间,如要要达到供求平衡,那么需要囤积限制30万~60万吨的铜市场流通。按照铜每吨7000美元计算,那么需要21亿美元和42亿美元,如果按照当前以1年期美元0.5681%的LIBOR计算,那么每年的利息1193.01万美元至2386.02万美元,这么高的资金成本是很难承受的。2014年,美元实际利率伴随美联储削减QE而不断攀升,囤铜的资金成本越来越高。如果持有铜的收益率增幅赶不上实际利率上升的步伐,那么持有铜就是不划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