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迄今为止的前100年是现代矿床学真正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时期。的确,从20世纪初期到目前,人们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已达到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全新高度,这也为地球科学工作者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地质信息,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矿床学研究的全面展开,为推动矿床学作为一门重要分支学科且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学科交叉与国际交流逐渐成为全球各地经济地质学家们的美好愿望和迫切诉求,因此很多国际性的学术组织应运而生。发展至今,在全球矿床学领域里还存在着3个颇具规模且影响巨大的国际性学术组织,它们是共同接受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领导的非营利性学术机构,目前已成为全球矿床学家建立友谊、沟通交流、达成合作意向的最佳舞台。
同时,近年来,随着矿床学理论研究成果对找矿勘查的指导作用越发凸显,越来越多的矿业公司也开始热衷于参与到由这些学术机构组织的会议及活动中来。这些学术机构逐渐成为联络全球矿床学家、勘探者和矿业开发者不可或缺的纽带。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当今矿床学领域最权威的学术“三剑客”——
最年长的“剑客”:SEG
SEG是“经济地质学家学会(Society of Economic Geologists)”的英文简写。该组织于1920年底在美国成立,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1919年,在一次由美国地质学会(GSA)组织的学术会议上,一群对“地质学在矿产资源领域的应用”这一课题有着浓厚兴趣的地质学家共同提议成立一个专门研究该课题的新学会——这便是SEG的雏形。经过1年多的组织筹划,1920年12月28日SEG成立大会正式召开。
作为矿床学领域三大国际性学术组织中“年龄”最长的一个,其影响力和会员规模也是其中最大的。SEG官方网站资料显示,该组织目前已拥有来自近100个国家的超过7000名活跃会员,其中不乏众多国际矿床领域的“大牛”科学家、大型跨国矿业公司的总工程师,甚至还有某些热爱矿床学研究工作的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著名人士。据了解,来自中国地科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的毛景文研究员现为SEG协会理事会成员(2014年~2016年),另外还有多位来自我国的地质科学家担任过SEG亚洲区副主席一职。
SEG章程规定的宗旨为:“促进地质科学,特别是矿床学的科学调查以及矿床学在矿产资源方面的评价、勘探、采矿和其它提取矿物方法中的应用研究。通过经济地质学会的出版物、会议、专题座谈会、国际会议、野外旅行、短期训练班、专题讨论会等来传播关于这些研究和应用的知识,提高地质学专业的地位,并使会员保持很高的业务水平和道德标准。”
SEG的学术刊物为创刊于1905年的《Economic Geology》,这本已发行近110年的学术期刊被认为是矿床学领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行业刊物。
“剑客”次席:IAGOD
IAGOD是“国际矿床成因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 Genesis of Ore Deposits)”的英文简写。
IAGOD以第三世界地质学家广泛参加为特点,以沟通东西方地质学家之间的友谊和共同解决矿床成因问题为宗旨,其目的是促进矿床成因研究的国际合作和学术进步。该协会最早(1961年)由捷克斯洛伐克地质学家J. Kutina发起,并于1963年9月在布拉格召开的“岩浆期后矿床”上得到了许多国家地质学家的支持,成立了“矿床成因临时委员会”,我国老一辈地质学家涂光炽、郭文魁和陈毓川等与会。1964年12月19日,协会在印度新德里国际地质大会期间正式成立。
资料显示,IAGOD下设矿床大构造专业委员会、矿物共生序列专业委员会、包裹体成矿流体专业委员会、工业矿物和岩石专业委员会等机构,拥有来自世界近70个国家的超过1000名会员。1994年8月,在北京召开第九届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科学讨论会期间,经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理事会及全体大会批准,成立了国际矿床成因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IAGOD National Group of China)。
IAGOD一直强调促进矿床成因研究方面的国际合作和学术上的进一步发展,并强调矿床因研究不涉及政治,以沟通东西方地质学家之间的友谊和共同解决矿床成因问题为宗旨。
IAGOD每隔4年召开一次国际矿床成因大会,最近的一次大会(第13届)于2010年4月在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召开。会上,将于2014年举行的第14届大会举办地成为大家最关心的议题,波兰、中国、巴西和菲律宾等国均表示出承办的意向。经申报、投票等流程,当年7月底,该协会宣布中国时隔20年再次获得大会举办权(第14届),同时也宣布毛景文研究员当选新一届IAGOD主席(任期为2012年8月~2016年8月)。
为了表彰在矿床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IAGOD还专门设立了一项“终身荣誉会员”奖。据了解,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仅有不超过10位著名矿床学家获此殊荣,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矿床地质学家裴荣富研究员就是其中之一。裴荣富院士于1990年当选为当届IAGOD理事会主席,并于2007年获得IAGOD颁发的“终身荣誉会员”证书,成为亚洲荣获该奖的第一人。
IAGOD主办的学术刊物叫《Ore geology Reviews》,为目前矿产资源领域影响最高的学术期刊。
最年轻的“剑客”:SGA
SGA是“应用矿床地质学会(Society for Geology Applied to Mineral Deposits)”的英文简写,是矿床学三大国际组织中最“年轻”的一个。SGA是由欧洲的地质学家成立的学术组织,其成立的初衷是加强欧洲国家地质学家的联系及欧洲与美洲地质学家的对话。
据了解,毛景文研究员曾任SGA协会理事(2002年~2009年),并在北京组织主办了第八届SGA会议(第八届国际矿床地质大会)。来自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范宏瑞研究员曾在2008年~2010年期间担任SGA亚洲区副主席,来自中国地科院地质研究所的侯增谦研究员曾在2011年~2013年担任SGA亚洲区副主席,来自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陈华勇研究员现任SGA亚洲区副主席(2014年~2016年)。
其实,说SGA“年轻”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上世纪60年代中叶,经济地质学在当时的欧洲已成为一门迅速发展的学科,从事这个行业的专家学者亟需通过会议、出版物和联合活动来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因此,应著名地质学家G. C. Amstutz教授的邀请,来自欧洲多国的矿床学家于1965年6月聚集在联邦德国海德堡,决定成立SGA,并创立了一本名为《Mineralium Deposita》的杂志。同年11月,刚成立的SGA派出科学家小组与SEG建立了联系,从那时便开始探讨这两大组织的合作问题。
SGA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加强与其它学术组织尤其是SEG、IAGOD等之间的合作,共同组织学术会议,几乎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全球性的学术活动。国际矿床地质大会便是矿床学领域中由SGA主办的最富盛名的国际会议之一。
从1991年起,SGA的学术年会改为每两年举行一次,并且正式命名为“国际矿床地质大会”,当年举行了改制后的第一次会议,但之后的举办地仅限于欧洲国家。2005年对于SGA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这一年SGA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国际矿床地质大会放在欧洲以外的国家举行,而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2005年8月,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的6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第八届国际矿床地质大会上共同研讨“缓解全球性资源紧缺的局面,当务之急是寻找新型的和非传统的矿产资源”这一主题。时任SGA主席、美国地质科学家David Leach博士当时表示:“SGA第一次把大会放在欧洲以外的国家,这一变化的意义在于——SGA开始致力于扩大国际参与以及矿床研究和勘查的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