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江铊污染发生了5天后才被发现,这带来了人们对于水质监测准不准的担忧。有监测专家表示,类似铊等很多重金属,不在水质监测范围内,监测水中这些重金属超标与否,全靠鱼。
7月1日,广西贺州市贺江部分河段网箱出现死鱼现象,7月5日,死鱼现象加重,当地向自治区环保厅报告情况,经检测才发现,原来贺江上游马尾河口至贺州市与广东省交界处江段水质中的镉、铊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
“类似铊这样的重金属,并不在常规的水质监测中。”水质监测专家、珠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原副总工程师曹永旭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国家对河段水质的监测有设基础指标,铜、铅、锌、镉、六价铬和锰等几种重金属是常规检测项目,以人力采样、分析、监测为主,也难以每日每时监测。
“即使这些重金属,如果不在检测时段出现污染,监测部门也未必能发现。”曹永旭解释说,而像铊这样的重金属,并不在常规水质监测指标内。监测这样的重金属污染只能靠鱼类。贺江污染事件曝光后,每小时从江水取样后,环保部门都要开车几个小时到南宁或广州进行检测,数据有滞后性。水质监测受距离、人力、仪器、经费等各种外在客观条件所限。即使有这些设备,也不是实时监测水中的重金属超标情况,还要送到有科研力量的机构,这些机构也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测出重金属是否超标。
“并非政府不想监测铊这些重金属,主要是条件限制。监测铊的设备都是进口仪器,对存放环境要求十分高,要求是无尘的。一套设备200万元。目前只有广州自来水公司等大型单位科研机构才有设备。”
曹永旭说,在监测设备缺少时,水生物鱼类是一种有效的生物监测和预警手段,国外和国内不少自来水厂会在前置的取水口专门养鱼,通过观察鱼的特殊回避特性来看水质是否出现污染。鱼类可通过嗅觉、味觉、视觉,侧线及其他感受器而感受水中化学成分变化,对水中有些重金属离子(如汞、铜、锌等),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曹永旭建议,在韶关、广东广西交界处等冶炼、矿业较多地区,最好开展铊等重金属的监测,以保证人们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