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地址: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姓 名:姚书振 职 称:教授/高工
电 话:027-67883051
专 业:金属与非金属矿产普查与勘探
个人简介:
姚书振, 男,汉族, 1947 年 1 月生 , 河南省襄城县人。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矿床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 , 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获得者。 1970 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勘探系金属与非金属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 1986 年 11 月至 1987 年 11 月曾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慕尼黑大学进修。先后任中国地质大学矿产系矿床教研室副主任,矿产系副主任、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 中国地质学会理事、湖北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李四光研究会副理事长等。 现任国家教育部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地质工程硕士领域协作组组长,中国大洋协会理事,中矿联理事,湖北省矿业联合会副会长,“地质科枝情报”主编、“宝石与宝石学杂志”主编等。
研究方向:
姚书振教授长期从事矿床成因、矿田构造、区域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矿产资源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完成国家及部委级科技攻关项目 10 余项,横向项目 10 余项。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中,紧密围绕国家目标,提倡学科交叉融合,开拓新方向,取得显著成果。 “七五”、“八五”期间,他与翟裕生院士合作主持完成了国家及地矿部科技攻关项目“长江中下游铜金矿床矿田构造研究”、“长江中下游铁铜(金)成矿规律研究”等,提出了‘矿浆 - 热液过渡性流体成矿'与‘矿浆 - 热液过渡型铁矿床'的新认识;深化了区域成矿系列理论;建立了‘将矿田构造与区域构造研究相结合,构造研究与地球化学研究相结合及应用先进技术手段研究矿田构造的理论方法体系,为矿田构造研究开辟了新途径,为揭示矿床形成分布规律,促进隐伏矿床预测做出了贡献 ' 。“九五 ” 以来,他通过主持国家科技项目“金属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分析系统”研究课题和国土资源部科技攻关项目“陕甘川邻接区铜金成矿条件、成矿规律与靶区优选”和国家地调局大调查综合研究项目“秦岭 - 松潘地区区域成矿规律综合研究”、“秦岭找矿重要疑难问题研究”等,理论研究与找矿实践相结合,初步提出和总结了‘造山带成矿学'的理论框架和造山带矿产资源预测的方法体系,所提出的重点找矿工作部署的建议被地调局和生产单位广泛采纳,取得了明显的找矿效果。他组织开发出的‘金属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分析系统软件( MORPAS )',已在国土资源大调查中推广应用。近年他还不断拓宽研究领域,承担了湖北省重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湖北省矿产勘查专项,探索鄂东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新突破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博士生开展资源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区域矿产资源经济可持发展、矿产资源境外投资战略及矿业权评估与市场交易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促进学科交叉作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3 项奖等,合作出版科学著作及教材 6 部、发表论文 70 余篇。 姚书振教授学风严谨,不仅注重教书,而且注意育人。由他指导毕业的 26 名博士研究生,已经成为科研教学骨干,有些已经走上领导岗位,成为企业或政府部门的主要领导,因成绩突出 2006 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研究生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