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转型升级软实力 破解钢铁发展困局
———访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谭庆华
面对当前钢铁市场低迷的形势,如何认识和发挥企业“软实力”的作用,让一流的设备产生较高的效益,目前对企业走出困境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中国钢铁企业网记者就如何提升管理、文化、党建、社会责任等企业“软实力”,采访了山钢集团党委书记谭庆华。
中国钢铁企业网:对于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钢铁行业的形势,以及钢铁企业如何加以应对的发展趋势,您是如何看的?
谭庆华:当前,国内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产品同质化竞争仍在加剧;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乏力,钢厂订单不足,价格大幅度下降,但资源能源价格仍高位运行,环境保护压力增大,企业生产经营形势不断恶化,进入前所未有困境。
可以说,当前全国钢铁行业面真正进入了一个考验期,进入了一个优胜劣汰的时期,也进入了一个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有利时期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期间是我国钢铁行业淘汰落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产能过剩为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供了市场环境,生态环境和要素制约迫使产业摆脱粗放的发展方式,高成本低效益迫使企业主动调整结构。现在的市场挑战形成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目前钢铁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势在必行。在大浪淘沙的危机面前,不是倒下去,而是迎难而上站起来,我们只有站在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历史新高度,紧紧围绕企业转型升级重大课题做文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山钢集团要实现冲出重围,在险境中实现绝地求生,就必须加快企业结构调整,改善发展模式,提高产品竞争力,实现钢铁主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必须坚定不移的推进集团化运作,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向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发展;必须积极、合理、适度地发展具有竞争力的钢铁相关产业,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降低钢铁主业周期性风险,确保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钢铁企业网:一般认为,在装备工艺等“硬实力”达到一定水平后,管理、文化、党建、社会责任等“软实力”对企业的竞争将起到越来越重要作用?对此,您是如何理解?在这方面贵企业有没有具体案例?
谭庆华:企业软实力是相对企业硬实力而言的非物质化要素,是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创新能力、营销网络、和谐指数、社会责任和共识力、执行力、管控力等以及由此凝聚而成的社会声誉、市场信用和品牌影响力的总和。它是企业加速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确保企业持续稳定有效发展的灵魂指针,是企业最终实现运营效能最大化的关键能力。
当一个企业的聚焦点不仅在于产品、资金、技术等构成的硬实力,而且关注于机制、文化等软实力时,说明企业已超越了初级阶段,上升到了新境界,形成了新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的软实力呈现出的管理高效、内部和谐、业绩卓越的状态,会在社会中享有良好的品牌美誉度、公信度,从而成为大众消费者所信赖的企业,铸就企业新形象。
企业要想在国内外竞争中生存和发展,需要提升硬实力,同时需要提高软实力,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是"买不来、拆不开、偷不走、学不会"的企业软实力。
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国有企业的历史使命,更是国有企业塑造良好品牌形象、培育自身软实力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山钢集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扎实做好产业援疆工作,坚持当好援疆建设排头兵,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在社会各界竖起了“山钢品牌”、赢得了良好声誉。山钢喀什钢铁项目是山东省新一轮援疆最大工业项目,该项目由山钢集团分期投资建设,目前正在加快推进。现在,项目一期工程即将投产,一座产业发达、生态优良、布局科学、管理先进、和谐发展的齐鲁生态钢城在碱滩戈壁上正在迅速崛起,为喀什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该项目将有效提升喀什地区钢铁工业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带动疏勒县城市化进程和周围农村城镇化进程,带动当地大量就业,对喀什地区“十二五”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同时也对山钢集团开拓西部钢铁市场、扩大山钢品牌影响力、增强山钢集团综合竞争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国钢铁企业网:您能否简要介绍下贵企业目前的“软实力”建设情况?
谭庆华:软实力较量日益成为企业间竞争的重点。近几年来,山钢集团坚持把提升软实力作为应对挑战战胜困难、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抓实抓牢。
一是持续抓好生产经营,保持了企业安全生产稳定顺行;积极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稳步实施钢铁产业布局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工艺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关键资源及核心业务整合,完成了济南钢铁与莱钢股份的吸收合并,实现了产供销、人财物实质性重组;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前期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山钢唐克里里项目取得初步成功;组建了财务公司,援疆钢铁项目扎实推进,企业可持续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不断深化“四好”领导班子创建工作,开展争创“四强”党组织和争做“四优”党员为特色的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三亮三创三争”主题活动,大力开展“制度创新年”活动,建立健全“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构建决策风险防范机制,党建工作成效突出。
三是坚持以先进企业文化凝聚思想共识,“共创共进共赢”为核心价值观的山钢“共赢文化”在凝聚职工、提升企业形象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四是积极开展以“四四六”模式为特色的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莱钢模式”受社会广泛赞誉;广泛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和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一批企业、单位分别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管企业文明单位”,精神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五是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对内帮扶救助困难职工,对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彰显了国有大企业责任意识和良好形象。
中国钢铁企业网:对于未来几年如何以管理、文化等“软实力”来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山钢集团有哪些具体思路和目标?
谭庆华:只有认识到企业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着力加强企业软实力建设,实现企业硬实力循环与软实力循环匹配,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下一步,山钢集团将以价值驱动为根本、以人企共进为目标、以赢得市场为导向,扎实推进团队凝聚力、岗位执行力、持续创新力、社会影响力协调联动,不断提升企业软实力。
一是健全党组织进位升级和党员公开承诺践诺机制、先进典型选树机制、群众监督评判机制,推动创先争优常态化、长效化;极探索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方法、途径和机制,抓基层、强基础,着力培育和打造一批立得住、成效好、具有借鉴指导价值的“党建品牌”。
二是牢牢把握山钢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四四六”模型内涵,积极探索建立学习型党组织推进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以及考评体系,不断提高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三是建立开放型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完善市场化人才引进机制,强化竞争性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完善专业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技能操作人才、党群工作人才发展通道,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四是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生产力要素和宝贵发展资源,进一步打造“共赢文化”品牌。着力培育山钢核心价值观,把山钢文化融入战略实施、企业管理,职工思想行为,深度融合基层文化,让山钢文化转化为发展的精神动力,转化为生产经营管理的制度和措施,转化为共同价值追求,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科学理念,着力打造山钢文化软实力。
五是积极践行“精品赢得市场,诚信创造未来”经营宗旨,大力推进山钢诚信建设;坚持发展为了职工、发展依靠职工、发展成果由职工共享,努力构建和谐山钢。
山钢:大力提升软实力 推动科学发展上水平
山钢集团始终坚持把提升软实力作为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常抓不懈,铸就了企业的新形象,提升竞争力。
山钢集团成立以来,制定实施了“突出沿海、优化内陆,精品与规模并重”的发展战略,扎实开展内部实质性重组和集团化运营,不断深化关键资源及核心业务整合,成立了资金、采购、销售、运行协调、信息化五个业务中心及钢铁研究院,组建了财务公司,完成了济南钢铁与莱钢股份的吸收合并,成立了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产供销、人财物实质性重组。加快整合省内规模铁矿企业,积极探索对国外铁矿石资源的获取,海外合作的非洲矿业唐克里里铁矿项目进入实质性开发运营阶段;加快上下游产业链建设。企业后发优势逐步积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保驾护航促发展”的党建工作思路,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扎实开展“创先争优、争做山钢创新创效先锋”活动;深化“四好”领导班子创建工作,组织开展争创“四强”党组织和争做“四优”党员为特色的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三亮三创三争”主题实践活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应对危机、共克时艰中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大力开展“制度创新年”活动,建立健全“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构建决策风险防范机制,坚持和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企业领导体制,明确并认真执行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把党组织工作制度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工作规则相结合,发挥了领导班子整体合力。
坚持以先进企业文化凝聚思想共识,创新形成了以“共创共进共赢”为核心价值观的山钢“共赢文化”体系,山钢文化在凝聚职工、提升企业形象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2011年山钢集团获山东省企业文化“十大品牌”和“十佳单位”称号。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着力培育高素质职工队伍,提升全员学习创新能力;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和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一批企业、单位分别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管企业文明单位”,精神文化建设和谐山钢取得丰硕成果。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一批节能降耗、循环经济方面的技术成功实现了成套输出,为国内多家企业提供实施结构调整、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解决方案,彰显了国有大企业的责任意识和良好形象。山钢集团荣获首届“低碳山东模范单位”称号,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试点企业”。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主动为职工排忧解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对内帮扶救助困难职工,对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加山东省对贫困地区的对口帮扶活动,加强支边援疆工作,履行了国有大企业社会责任。2010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