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报道: 本周二,美国参议院就大型银行进入商品现货市场的监管决定举行了听证会,高盛等投行涉嫌利用仓储业务操纵商品价格,再度成为关注焦点。
实际上,自2011年以来,金属消费者一直在抱怨银行和交易商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仓库系统中所起的作用,认为这些仓库拥有者制造瓶颈和人为抬高如铜、铝和锌的价格。
这些银行如何抬高实物金属溢价,并且通过储存金属赚取高额利润呢?
10年前,美联储允许花旗的Phibro部门交易石油,这一决定的诞生正是大宗商品交易刚刚开始兴盛的时期。随后数家全球银行如德意志银行、富国银行等纷纷涌入了大宗商品市场。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大部分商品市场形成了期货大幅升水(远期合约高于现货价格)的市场结构,这使得一些拥有商品业务的银行可以进入仓储业务获得丰厚利润。危机后的库存囤积,刺激了仓储企业的蓬勃发展,2010年摩根大通、高盛等投行进入了这个小众业务领域。
在期货溢价情况下,投资者存在可利用的套利机会,那就是购买相应的现货商品,将其存在仓库中,同时以溢价出售期货合约,接下来就坐等交割就行了。
假设仓储成本和融资成本不会蚕食套利交易的利润,或者只要期货升水形态持续,或者刚开始转为现货升水的形态,这笔交易的利润还是比较丰厚的。
尽管任何人都可以采取这一策略坐等获利,但资产规模对于许多机构是个严重的限制。对于银行和一些交易商来说,它们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它们可以为这些机构提供融资,释放其资产负债表压力,获得部分期差利润。在量化宽松的环境中,许多一级交易商的流动性成本非常低。
而在需求萎靡的经济环境中,金属生产企业为了增加自身的现金流入,它们把产品折价出售给银行,这些金属一直被银行储存在仓库中,未来2-4年购回。
高盛、摩根大通等投资银行近年大力拓展仓单抵押融资业务——生产企业将存放在LME交割库的金属,按照一定利率抵押给投资银行做融资。多数生产企业为了争取更低融资利率,会和投资银行签订结构性仓单抵押融资条款,后者有权按照约定价格向企业购买库存。结构性仓单抵押融资占到仓单抵押融资总量的50%以上,这使得高盛、摩根大通等投行手握巨额金属库存,甚至足以改变LME的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