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日,中国库布其/曼谷–据联合国环境署今天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中国的物质消费量已远远高出世界其他国家, 产生了强烈的环境压力,但是该国在资源效率提高方面仍然处于全球最成功的国家行列。
报告发现,中国的不断富裕已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包括建筑用矿物,金属矿石,化石燃料和生物质)消费国,其国内物质消费量是美国的4倍。
1970-2008年期间,中国的人均物质消费量已经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增长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
由于在城市基础设施、能源系统、制造能力等领域进行大规模投资,导致其人均国内资源消费量增长速度几乎是整个亚太地区增长速度的2倍。 然而,报告指出,在中国国内的物质消费中,有大约20%的物质消费用于生产商品最终供境外消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这种转型对全球自然资源需求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 ”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阿奇姆 施泰纳如是说。
“当经济增长使得数百万人口摆脱贫困之时,伴随而来的是,与那些资源的开采、加工和利用相联系的环境挑战不断加大。 这份报告强调,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一样,如果要真正实现可持续经济模式转型,不仅需要在资源节约型的基础设施领域,诸如绿色建筑和公共交通领域,而且也需要在人力资本和治理能力领域开展大规模投资。 ”施泰纳补充道。
联合国环境署报告也着重强调了中国能源效率的相对改善程度。 当该国的绝对能源效率低于亚太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水平时,其能源效率的提升速度在过去的40年里快于世界任何地区。
然而,该报告指出,中国能源效率的提高本身还不足以稳定环境压力。 报告称,如果中国最近的政策措施包括减少水资源消费和耕地流失以及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费目标,不能加快当前的资源效率改善速度,那么环境压力可望快速增加。
报告揭示了中国大规模城市化和相关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 由占国内物质总消费量的比例来看,1970年-2008年间,生物质的比例从63%下降到15%,建设用矿消费比例则从8%增加到63%,金属矿和工业矿物的比例翻了一番,从4%上升到8%。
同一时期,化石燃料的绝对消费量增加了7倍多,年均增长5.3%。
在化石能源中,煤炭供应增长最快,其占一次能源供应总量的比重由1970年的49%上升到2009年的67%。 煤炭比重大且不断增加也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快速上升。 中国单位经济产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以上,是亚太地区的2倍。
作为对这些压力的回应,联合国环境署报告指出,中国政府近期的规划已经可以看到经济政策目标主要向可持续性转变。 以前和当前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已经越来越关注平衡增长、提高资源和能源效率、改善生活水平和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中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手段来强化资源节约和保护,其中包括具有绿色倾向的586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激励高效汽车的研发与应用,设置高能效建筑行业目标。 让可持续性成为国家发展规划的主流并促进资源利用与经济活动脱钩,可以证明是很成功的策略,既确保继续投资经济增长和人类发展,又提升了环境质量。
中国也是首批将循环经济途径作为经济和产业发展新范式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于2009年颁布实施,旨在提高资源效率、促进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据今年年初发布的一项联合国环境署支持的研究显示,2012年中国强化了其作为世界可再生能源市场主导性的竞争者地位,可再生能源投资额增长22%达到670亿美元,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太阳能投资的跳跃式增长。
尽管迈出了积极的步伐,但是今天发布的联合国环境署报告发现,中国在绿色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仍面临许多挑战,尤其是水和废弃物问题。 由于缺乏技术、资金资源和人力资本而导致的主要治理问题包括政策实施和执行力差、监测能力不足等。
联合国环境署研究建议开发国家指标体系以便政策制定者能够衡量其政策的有效性并加强当地政府实施和执行政策的能力。
中国是当前可以利用联合国环境署绿色经济咨询服务的30多个国家之一。 提供给政府的支持服务包包括政策咨询、技术援助和能力建设,目的是支持这些国家和地区转变和复苏其经济的积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