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规划,未来5年水污染防治领域将投资2万亿元,高于大气污染防治的1.7万亿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水污染防治的急迫性和难度。
当前,重金属是造成我国水污染的主要“凶手”之一。 8月2日,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向媒体通报2013年上半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以下简称《质量状况》)指出,有12个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 (点位)共出现22次重金属超标现象。 其中,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均出现超标,从污染指标看,汞超标频次最多,其次是砷。
8月5日,接受记者采访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周宏春表示,重点水域中重金属超标出现一次都是不对的,现在出现了22次,属于严重的问题,重金属超标问题不能忽视。
大河流重金属超标 实际排放量惊人
《质量状况》显示,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 十大流域中,珠江流域、西南诸河、西北诸河水质为优,长江流域、浙闽片河流水质良好,松花江流域、淮河流域、辽河流域为轻度污染,黄河流域为中度污染,海河流域为重度污染。 十大流域中,西北诸河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最低,海河流域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劣于类水质标准;西南诸河氨氮平均浓度最低,黄河、淮河和海河氨氮平均浓度劣于类水质标准。
近年来,环保部相继发布年度环境状况公报,较以往而言,我国主要流域的地表水质量总体状况正在逐步改善,但是,重金属超标问题却变得更为突出。
《质量状况》指出,有12个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点位)共出现22次重金属超标现象。 超标点位主要分布在海河流域的永定新河、御河、海河、北运河,长江流域的螳螂川,黄河流域的渭河,巢湖支流派河,达赉湖、阳宗海和洪泽湖。 从行政区来看,超标点位主要分布在天津、云南、内蒙古、安徽、山西、陕西、江苏等省份。 从污染指标看,汞超标频次最多,占总超标次数的50.0%;其次是砷,占36.4%。 “锰三角”地区5条河流的13个断面中,锰超标断面占76.9%,超标倍数在0.4到3.7倍之间。
从产生重金属超标现象的流域来看,长江、黄河等主要流域均有出现。 “重金属在河流中的超标,看次数还是比较有限的,但是,危害性不能低估。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记者,“如果在很大的河流中间都出现了超标的情况,这意味着其排放的量常常是惊人的。 ”
2012年1月,广西河池龙江河段发生重金属镉超标事件,镉泄漏量约20吨。 据了解,此次污染事件中镉的排放量,超过前一年全国镉总排放量的一半。
12个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 (点位),半年时间就出现22次重金属超标现象,我国地表水重金属超标是否普遍存在?
“我国地表水重金属超标不是特别严峻。 ”周宏春解释,严峻的是有金属矿产的地方,有色金属加工的地方和有有色金属尾矿的地方,这些地方应特别注意。
实际上,矿业、冶炼、电池、电镀等行业都是重金属排放大户,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等行业也可能带来重金属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