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相关行业 » 正文

中资进军海外大宗商品机遇与挑战并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有色金属网       发布日期:2013-08-06   浏览次数:40

核心提示: 就在华尔街投行们纷纷不看好大宗商品市场业务的时候,中资企业却纷纷接手。海外大宗商品市场到底是烫手山芋还是香饽饽,对于不

 就在华尔街投行们纷纷不看好大宗商品市场业务的时候,中资企业却纷纷接手。海外大宗商品市场到底是“烫手山芋”还是“香饽饽”,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理解。

  大宗商品业务成“烫手山芋”

  向来在大宗商品领域能“呼风唤雨”的华尔街投行们,如摩根士丹利、高盛、摩根大通,最近可谓“麻烦”缠身。

  在高盛利用其仓储优势操纵铝价的相关消息见诸报端后,市场一片哗然。随即,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宣布,准备对所有的仓储运营商进行调查。而随着更多关于大型投行涉嫌操控电力、石油等领域价格的消息传出后,美国监管机构更是抬高了严惩法办的调门。7月下旬,先是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就银行参与大宗商品交易举行听证会,接着美联储对外发表声明,称其正在重新审视允许银行参与大宗商品交易的相关政策。此外,包括CFTC和美国司法部也开始着手对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操控进行调查。

  面对监管机构的强硬态度,华尔街投行有意从大宗商品领域“退出”。有报道称,华尔街大宗商品领域“三巨头”——摩根士丹利、高盛、摩根大通正在考虑退出大宗商品业务。早在去年,摩根士丹利就探讨了出售其商品交易部门的可能,而高盛已经将其名下的电厂资产转手他人。另外,高盛和摩根大通都在考虑出售旗下金属仓储业务。

  海外投行或在另觅“新欢”

  “一些海外投行计划退出大宗商品领域,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莫尼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研究副总监王沛在接受期货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最近高盛等机构操纵有色金属库存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正好撞在美国监管机构的“枪口”上,有一定的偶发性;另一方面,从投行的角度看,在经历过去十几年的快速增长后,未来大宗商品领域的增速可能趋缓。过去利润丰厚的行业现在利率逐渐变薄,在此背景下,一些投行肯定会有取有舍,逐渐将这块业务剥离出去。

  过去十多年,以中国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繁荣。在这一轮商品大牛市中,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大投行们以其“精确”的市场判断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似乎也具备了“呼风唤雨”神奇能力。而随着华尔街投行们操纵市场的丑闻曝光,其身上所笼罩的“光环”也正在消退。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东窗”事发之前,多家海外投行纷纷发表看法,预言大宗商品超级牛市周期“终结”。今年二季度以来,高盛的一些研究报告曾预计,由于供应飙升,大宗商品的超级牛市周期结束。花旗也在其研究报告中预测,由于中国经济从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国内消费和服务,大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今年将下跌,大宗商品的超级牛市周期将在11月份结束。瑞银和瑞信也在今年作了类似预测。

  “华尔街投行看起来像是受到了监管压力,想从大宗商品领域抽身,背后则可能是受到美联储政策导向的影响。”银河期货首席宏观经济顾问付鹏说,2003年美联储放宽政策,为银行等机构参与大宗商品交易打开方便之门,此后大宗商品“恰好”就迎来了壮阔的超级牛市周期。近期美联储考虑进行政策调整,这些投行显然是意识到了“风向”的变化,自然也会调配其在大宗商品领域的资源配置。

  “更为重要的是,海外投行已经在寻找新的‘猎物’。”付鹏说,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转型迹象愈发明显。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在主动寻求转型升级,这预示着未来以铜、铝等有色金属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业务日渐式微。“近年来,新能源发展势头迅猛,锂、稀土等稀缺资源或将成为未来市场争夺的重点,海外投行现在退却或意味着抢占下一个制高点。”付鹏表示。

  中资机构接手乐此不彼

  就在海外投行对大宗商品业务“萌生退意”之时,国内则有不少金融机构正寻机“走出去”,希望能在这一领域中有所建树。

  7月末,有关工商银行(3.92,0.01,0.26%)收购南非标准银行伦敦大宗商品交易业务的谈判接近尾声的消息不胫而走。据报道,工行此次将收购标准银行在伦敦的汇率及利率业务,同时包含铜、铝等大宗商品原料交易业务。标准银行是LME的重要会员,有市场人士认为,工行此次收购也意在获得LME会员资格。

  同样是在7月末,广发证券(12.29,0.26,2.16%)也对外宣布,其全资子公司广发期货有限公司的香港分支机构——广发期货香港公司,收购了英国NCM期货公司的100%股权。对这一并购的目的,业界普遍认为是广发期货想快速获得英国主要交易所的结算会员等资格。

  而早在去年年初,中国银行(2.69,0.01,0.37%)旗下的中银国际已经成为LME中首个中国会员。此后不久,香港交易所击败众多竞争对手,斥资13.88亿英镑成功收购LME。

  海外扩张,机遇与挑战并存

  美国监管机构对投行操控价格的调查结果还有待观察,但眼下海外投行退出大宗商品市场,对国内金融机构来说这是不是“走出去”的好时机呢?

  “随着海外投行在大宗商品市场的‘秘密’被揭开,未来的市场环境会更复杂。”付鹏认为,一些海外大投行在大宗商品市场的操控手法,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其实质无外乎就是通过资金去控制库存,左右基差变化,影响市场情绪,进而赚取利润。现在谜底被揭穿,美国监管机构肯定会加强对此类市场行为的监管,而这也意味着以后再想复制此类盈利模式将几乎不可能。“探索出一条有别于以往的新的运营模式,对于这些准备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巨大挑战”。

  “大宗商品及衍生品行业在中国仍是一个成长性行业,相关机构和企业有走出去的动力。”王沛表示,过去几年,国内银行等金融机构一直在向大宗商品及衍生品领域扩展,同时也在一步步走向全球市场,这符合中国经济增长的规律和内在需求。“这样的成长性行业最后会不会撞上一个‘经济周期墙’,这可能是‘出海’企业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风险”。

  不过,王沛也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肯定需要参与到大宗商品及衍生品市场中去,至于未来能不能从收购中获得收益,关键要看其海外业务能否与国内市场形成“协同效应”。“中国企业‘出海’收购大宗商品业务的意义在于,通过整合海外资源与市场,与国内资源市场形成联动,由此形成‘协同效应’”。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