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作为制造业的四大基础工艺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如高端的电子、航空、航天、能源、核工业,低端的日用五金、汽车配件、文具类产品等,是无法取代的服务性行业。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国电镀企业数量(规模以上企业)总计1.5万家,5000多条生产线和2.5~3亿平方米电镀面积生产能力。 近几年,随着各地政府对重污染企业的整治,电镀企业数量有减少的趋势。
2008年,环境保护部颁布了《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标准的颁布为重点行业及重点污染源的管理提供了依据。
排放新标遭遇哪些问题?
需要寻求达标与投资、运行成本之间的平衡
根据电镀水污染物的理化特性、危害性以及污染控制的需要等,新标准共选择了20项污染物作为水污染控制项目,其中金属污染物11项,非金属污染物9项。 与欧盟部分国家表面处理废水排放浓度限值比较,标准中金属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程度均处于中上游水平。 而化学需氧量、磷等非金属污染物几项指标由于列入地表水体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也较严格。
调查发现,各地电镀企业/园区在执行标准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COD、氨氮、总氮、总磷等生化指标由于废水生化性比较差,常规AO或A2O工艺无法处理,是超标的主要因子。 电镀废水中COD的来源主要为:前处理废水(除油、除蜡)中的酯类;镀液中的各种添加剂(表面活性剂、光亮剂、络合剂等);还原剂的过量添加产生的“假性COD”。 虽然电镀废水的COD浓度不高(200~300mg/L),但由于其生化性较差而造成常规的生物法无法有效处理。
其次,Cu离子在化学法处理工艺中是重金属离子的主要超标因子。 电镀工序产生的络合剂(EDTA、酒石酸钠等)与铜螯合形成络合铜,以及其他工序也会产生相应的含铜络合物,这造成在化学沉淀法中容易破络或沉淀不完全而造成铜超标。
再次,达到标准中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投资及运行成本压力大。 园区或者企业为了达到标准,重金属废水及可回用的废水多数采用了膜技术工艺。 调查发现电镀废水大型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膜处理的投入成本约占总成本的20%~30%,运行成本约增加25%~40%,中小型电镀废水处理厂膜处理投入成本及运行成本更高,这对于已经改造或新建的电镀废水污水处理厂而言,压力有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