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徐匡迪:中国钢铁预需5-10年完成去产能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有色金属网       发布日期:2013-06-06   浏览次数:72

核心提示:核心提示:权威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钢铁产能高达10亿吨左右,然而,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盈利仅15亿元。随着钢铁行业产能过剩
核心提示:权威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钢铁产能高达10亿吨左右,然而,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盈利仅15亿元。随着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行业困境备受瞩目。

  “目前中国产能利用率因工序、地区而异,中国钢铁企业的产能在不断释放,扩张冲动还在继续,2013年已开工项目为510个,在建投资规模2699亿元,如果上述在建、设计、规划项目全部投产,我国炼铁能力将达9.15亿吨,炼钢能力将达到10.2亿吨。”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6月4日在参加第十七届上海国际冶金工业展览会同期举办的“第五届宝钢学术年会”上做上述表述。与此同时,徐匡迪直指中国钢铁工业在2004—2012年间因大规模基本建设而激增4亿吨/年。“目前,因经济增长速度平稳着陆,钢铁过剩产能将达2-3亿吨。照此推断,预计中国需要5-10年才能完成去产能化之路。”《每日经济新闻》注意到,在本次学术会上,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再度受到与会业内人士的关注。

  减产备显艰难

  权威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钢铁产能高达10亿吨左右,然而,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盈利仅15亿元。随着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行业困境备受瞩目。

  会上,对于大环境的低迷,宝钢董事长徐乐江用了这样一句话来形容现在这尴尬又无奈的“微利”时代。“结果我们都能干了(我们都能生产差异化的产品),但是,我们却都不赚钱了。”徐乐江一席话背后道出了钢铁企业痛苦挣扎的现状,记者在参会现场与一众参展的大型钢企展会负责人交流中,发现“供过于求”时代下的各种苦果正烦恼着众厂商

  学术年会上,来自日本的钢厂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的KeisukeKUROKI表示,“钢铁行业若无盈利,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增长的转换。”

  “淘汰落后现在很难对遏制产能起到作用,过去五年工信部《淘汰落后产能办法》出来后,部分地方,民营中、小企业以此为名,钢企高炉被迫搞起‘拆小建大’,结果还是堂而皇之地扩大了产能。”对此,徐匡迪预计我国‘十二五’末期需求量是小于产能的,届时钢材需求量将在6.88-7.12亿吨,折合粗钢需求量约7.16-7.50亿吨。

  记者注意到,“金三银四”过后,面对市场中出现的的重重矛盾,钢市的表现确实很糟糕。“就当前情况来看,即使钢价持续下跌,钢企利润薄之又薄,但面对份额竞争以及生存的压力,减产之路备显艰难。”钢铁业资深分析师刘真真对记者表示,究其原因,一方面,对于钢厂而言,减产损失庞大,减产意味着产能的浪费;另一方面,减产意味着放弃市场销售份额。对钢厂来说,减产也可能丧失反弹机遇。目前市场面临众多不确定性,价格也有可能止跌反弹,钢厂自然不会放弃机会,因此做出减产的决定确实艰难。

  刘真真认为,另外来看,今年以来,国内日均粗钢产量屡创历史新高,粗钢产量持续高位运行也成为市场始终难以解决的问题。

  通过优化配料、精细管理等度过“寒冬”

  面临产能过剩、市场不振和原材料价格高企的夹击,各大钢厂将采取何种措施积极应对?在昨日的学术年会上,钢厂间表达“转型创新、谋新出路”的做法被提及最多。

  而徐匡迪认为,参照国际经验,通过企业间减量重组是消化过剩产能的合理方法,但对钢企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目前,钢企可通过优化配料、精细管理、客户服务使企业先保持微利运行,上述做法成为中国钢铁企业走出“严冬”的主要策略。

  在距离应对钢铁产能过剩的国际经验时,徐匡迪引用了欧美的例子。徐匡迪指出,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增长以后,钢铁产能都会严重过剩。1950-1970年代,因战后城市重建、工业回复及冷战的军备竞赛,美国、欧盟、日本都曾有过30年的“钢铁工业黄金期”,这一阶段不但钢铁产能激增,还开发了氧气转炉、连续铸锭、超高功率电炉等使所有生产设备大型化,过程控制自动化。

  但到了80年代后,美国因产能过剩导致钢铁企业倒闭,产能从1.8亿吨下降到7000-8000万吨,从业人员从50万下降到不足20万,曾经繁华的钢城匹兹堡已变成“空城”,出现“1美元”的别墅甩卖。

  对此,欧盟而后花了接近20年的时间进行结构调整,才慢慢将过剩产能降至18%的合理水平。以欧美调整为例,其在调整产能过剩时采用了两个阶段的做法:第一是1980-1990年,欧共体先是限制各国政府对钢铁企业的资助,后又停止欧洲银行对钢铁扩产的贷款,但对降低产能的企业实行资助并安排再就业,称为“自愿限制协议“,实际上是强制竞争力的企业推出市场,这十年共降低产能3000万吨。第二阶段,即欧盟提出了钢铁工业重建计划。三年内再减2000-3000万吨。1993年12月欧盟工业部长会议通过对德、西、意、葡四国国有钢企的合理计划,四国政府向6家国企提供77亿美元,削减产能。

  徐匡迪表示,结构重组应慢慢转变为减量重组,逐步消化掉过剩产能,以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一做法其代表典型就是日本的钢铁业,他们消减产能过剩的办法是“优化流程,减量重组。”

  与此同时,徐匡迪认为“在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建设全产业链”的这一做法也是一大策略。这其间的代表当属德国的蒂森克虏伯公司。据徐匡迪介绍,蒂森克虏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就是一个著名碳钢企业。在1999年粗钢产量1740万吨,世界排名第四,2004年世界排名第十位,粗钢产量1760万吨,2007年降至1720万吨,世界排名第十四位,但其销售收入从373亿欧元上升至575亿欧元,净利润从9亿欧元升至21亿欧元。其规模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但销售额和利润却大幅提高。其典型产品优质、高强冷轧板和钢缆成功的进军电梯及汽车制造业。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