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政策不应反成为环保产业的羁绊。在废旧电池集中回收环节,政府出台激励与强制政策,是国际通行的经验。
早上,拿着攒了一段时间的废电池出门,却发现小区的废旧电池回收箱已不知所踪。联想起前几日媒体报道,北京安定卫生填埋场里堆积了1000多吨废旧电池,足有二层小楼那么高。从2004年起,北京市集中回收的废旧电池源源不断运到这里,却至今未得到处理。
废旧电池在京境遇不佳,在广州也无人问津。有媒体统计,2000年5月到2010年5月这十年间,广州共回收电池量14吨,仅占每年消耗量的0.4%。
过去十年,对废旧电池危害的宣传轰轰烈烈,消费者也逐渐养成了分类处理废旧电池的习惯,怎么突然间废旧电池就无家可归了?
原来,2003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四部委出台了《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政策认定“废弃的普通锌锰电池和碱性锌锰电池不属于危险废物”,并指出“在缺乏有效回收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不鼓励集中收集已达到国家低汞或无汞要求的废一次电池。”政策意在突出废含汞电池、废镉镍电池、废铅酸蓄电池的危害性,却无意间放大了信号,让人以为国家不再鼓励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给废旧电池集中回收处理行业泼了凉水。
看来,废旧电池的污染问题非常有必要“拨乱反正”。首先,尽管目前合格的锌锰电池已不含汞或汞含量极低,但其中的铅、锌、锰、镉等金属含量仍然较高,随意丢弃仍会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其次,一些不合格的锌锰电池还在市场流通,废旧电池汞污染的潜在危险并未完全消除。所以,分散填埋废弃的锌锰电池仍是不环保的。
废旧电池不回收,还是一种资源浪费。废旧锌锰电池提炼出的锰、铜、锌等有色金属,是汽车、建材、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基础材料,被誉为“黑色黄金”。我国每年报废的50万吨锌锰电池,若能全部回收利用,可再生锰11万吨、锌7万吨、铜1.4万吨。而目前中国对铜精矿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79%,铅消费量约占世界的一半。放弃这些含量可与高品质自然矿石媲美的宝贝,实在是极大的浪费。
其实,当年政策提及的技术瓶颈早已突破,环保政策不应反成为环保产业的羁绊。2003年至今,废旧电池处理技术日益成熟,已能有效避免二次污染,市场上也出现了有规模的废旧电池处理企业。目前产业瓶颈恰恰是原料吃不饱。一家废旧电池处理厂,一年至少要有2000吨以上的废旧电池做原料,才能保证产业化,实现规模效益。这个原料数量相当于一个特大城市年电池消费量的一半。缺乏政策支持集中回收,仅靠企业自己与千家万户对接,如同小马拉大车,举步维艰。
废旧电池回收处理要形成真正的绿色产业,离不开环保约束,更离不开政策扶持。特别是在集中回收环节,政府出台激励与强制政策,是国际通行的经验。例如,美国“以旧换新”的价格杠杆与严格的惩罚措施,在消费者、零售商、批发商之间建起了一张通畅的集中回收网络。日本则遵从“谁获益,谁付费”的原则,规定回收处理厂可从电池制造商处获得资金补偿,以支持民间环保组织收集废旧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