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市民也许不知道,从今年6月5日起,只要拨打热线电话或发送短信,就有专人上门回收家中的废旧电子电器,统一规范处理。由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等部门推动的“中国绿e行动———e环365”落地上海已近一月,共收到800多条来自市民的回收请求,大部分已完成上门回收。然而,比起全市庞大的电子废弃物保有量,这一数字未免杯水车薪。要让更多电子废弃物在这个“e环365”上“转”起来,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价不高,麻烦多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只要回收价格合理,并且方便,大多都愿意拿出囤积在家里的废旧电器。但刚诞生的“e环365”恰恰在这两点上不具有吸引力。比起散落在大街小巷的废旧电器回收“游击队”,“e环365”回收价顶多与之持平,如果是有毒有害物质的电视机显像管等,价格还会略低。目前,“绿e行动”只有一、二家公司负责上海地区的回收工作,人手有限,市民要提前与之预约上门时间,并在家等候,也不如随叫随到的“游击队”方便。另外,“e环365”宣传方面也未到位,除了开通首日主要媒体的报道外,几乎没有其他推广形式。
回收公司也是一肚子苦水。有时候横穿整个市区到居民家,只是为了回收一个mp3、一部手机;碰到价钱谈不拢,或者居民未守信在家,只能无功而返。吸引他们加盟的,是“e环365”作为政府主导公益性平台的品牌价值,短期内的不盈利甚至赔本也在意料之中。但长期以往,企业内耗实在太大。
据估算,目前我国每年至少有600万台电视机、400万台冰箱、500万台洗衣机要报废,还有200万台电脑、上千万部手机被淘汰。如处理得当,变废为宝的空间巨大。电子废弃物的规范化处理如此重要,却在实际中碰到两头不讨好的局面。
两笔不同的成本账
对流动摊贩来说,一台废旧电视机,收购后稍加修整,可以高出收购价3至6倍的价格卖给二手家电市场。就算完全报废,运到郊区或者外地的地下作坊手工拆解后,可提取铜、锡、黄金等金属高价卖给制造企业,剩下的就被当作普通生活垃圾扔进垃圾场。据估计,每处置1吨电子垃圾,可获利润3000元至10000元;一年若处理100吨,年利润可达30万元至60万元。
“正规军”的成本账复杂得多。目前,负责“e环365”在上海地区回收工作的,主要是上海新锦华电子电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有限公司。公司经理袁铁官介绍,总店配备了1辆全新面包车,还打算再采购几部车。每开出一辆车上门回收,车上有1名司机、1名业务员和至少1名搬运工,一天的人力成本就要400元。
这个成本往哪儿摊?如果是市民这一头,就意味着压低回收价,这样一来更加削弱了自己的竞争力;如果往下游,也就意味着以相对高的价格卖给电子废弃品专业处理公司,后者又不乐意。不同于地下手工作坊的简单物理拆解,专业处理公司一条流水线投入就高达几千万元,要尽快收回成本,就必须压低回收公司开出的报价。而在市民、回收公司、处理公司三者间,市民和处理公司都有相对选择权。
处于被动地位的是夹在中间的回收公司,不仅要给市民付钱,还要向处理公司支付有毒有害物质的处理费用。这样必将阻碍更多专业回收公司的加入,“e环365”规模的扩大也无从谈起。
政府、生产商也应入“环”
规范处理方法造成的高成本不可避免,为了让这个回收之“环”顺畅起来,这块成本必须有人来“扛”。有专家建议,首先,政府可以利用税收、贷款、补贴等杠杆方面多管齐下,让正规回收企业能向市民开出一个有竞争力的回收价。
此外,根据国际惯例,电子产品生产者也应承担回收处理费用。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对电子废弃物的回收贯彻“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即制造商、零售商和进口商对电子产品的回收负有责任。在“e环365”的开通仪式上,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关部门正在制订的《废旧电器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有望于今年出台。该条例有可能将规定:在电子电器销售前,生产者将先支付回收处理费,以便让废旧家电的回收进入良性循环。
因此,将电子产品生产者纳入“环”内,是比较可行的发展模式。目前,“e环365”正和各大知名电子产品生产厂商洽谈,在大城市成立若干联合回收维修网点。即各种品牌的电子废弃物,均可送到这些网点维修,或者统一运往专业处理公司。这样,生产商的责任延伸更容易实现,比起现在挨家挨户上门的方式,回收公司也可节约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