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出现了有利条件
2009年以来的三年经验表明,在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货物和服务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已成定局。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总的来说,至少在未来几年要维持GDP年均增长7%-8%的速度,从就业的角度来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调整和新增就业人口总量的减少,要求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0%的压力也会减轻。这就为中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是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使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当然,这种转型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的阵痛期。二是要优化要素投入结构,转变以往依靠人口红利、低土地成本、高能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形成的所谓“投资成本洼地”效应,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人力资本形成、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化改革对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由粗放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三是要积极调整能源结构,把提高能源效率、大力发展新兴能源和清洁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突破口。2012年经济增长速度降到7.8%,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要抓住机会,把挑战转变为机会,使其演化为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促动力,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加快经济的大转型。
(二)劳动培训制度和方式进一步改革,劳动就业进一步向技能化转化
提高劳动力素质,既是解决现阶段存在的劳动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途径,也是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需要。现阶段中国劳动力的素质结构,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加快提高劳动力素质,一要大力改革教育和劳动培训制度及其体系,使其更好地面向市场、面向未来。尤其是现有的劳动培训体系,存在着供给不足、效率不高、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改革的方向是加快劳动培训的市场化,使目前大量劳动培训由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购买服务之下的市场主导。二要继续加大劳动培训公共投入。目前中国公共财政就业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过低,远低于发达国家普遍达到的1%这一水平。同时,用于就业的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要尽快从以培训供给者为主要对象转变为以培训服务接受者为主要对象,确保劳动培训市场化的同时,劳动者有能力获得培训服务。
当然,目前中国普通劳动力的供给仍然大于需求,为促进他们的就业,还要继续坚持实行积极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扶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机会;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力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
(三)调节收入和利益分配结构的步伐更扎实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重申了“两个同步”的要求,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和社会公平。
坚持富民优先发展的基本思路,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视为有机整体,不仅从再分配环节即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总体水平及其合理结构入手,更要扩展到初次分配环节包括“工资、保险、福利”三位一体的薪酬体系的改革;不仅要调整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加大国民收入向个人倾斜的政策力度,还要调整资本要素所得与劳动要素所得之间的比例关系,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收益分配制度。为此,要继续深化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克服阻力,尽快出台适应“两个同步”要求的《工资条例》。
要继续加快城市化进程,深化户籍制度等相关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进一步降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要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改革土地等资源配置制度改革,确保农民能够获得应有的土地增值收益;加大农村反贫困力度,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尽快实现城乡居民平等获得公共财政转移性收入的权利。
(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提高保障水平
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建构起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目前适应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整合程度,促进社会保障获得的公平,是下一步完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目标。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民应对治病需要,但他们一旦患上大病重病,仍感束手无策。二是要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人口覆盖面,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养老风险。目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已经实现制度全覆盖,但人口覆盖率还比较低。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民工保险工作。截至2012年9月,全国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者占农民工总人数的比重,仍然分别仅为17.8%、19.7%、10.4%和28.0%(按全国农民工总数2.5亿人计算),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
(五)加大环保问题治理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中国各种环境事件层出不穷,不仅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制约,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也带来了巨大消极影响。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并且大量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公共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要求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是完全必要和非常及时的。加强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降低经济增长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在生产生活中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加强政府的环境监管,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环境问题的监督,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举措。
(六)继续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坚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和共同富裕。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以巨大的决心,努力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排除阻力,确立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和战略,深化经济体制、收入分配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是要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