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稀有金属 » 正文

从经济特区到自贸区看中国经济改革走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有色金属网       发布日期:2013-09-16   浏览次数:49

核心提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原则性通过以来,围绕自贸区的相关讨论热度高涨,社会各界对改革开放35年来再次推出的新试验田给予了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原则性通过以来,围绕自贸区的相关讨论热度高涨,社会各界对改革开放35年来再次推出的新“试验田”给予了浓厚的兴趣与殷切的期望。与上世纪80年代设立的经济特区相比,自贸区的设立以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大背景,是站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打破制度障碍,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加快中国经济融入全球步伐的重要战略举措。从经济特区到自贸区,可以窥得中国经济改革的路径与趋势。

从姓“资”还是姓“社”,到内资还是外资。

经济特区消除了世人关于姓“资”还是姓“社”问题的疑虑,为经济主体参与市场行为解除了枷锁;自贸区将进一步缩小内资与外资的差别,为投资者创造公平、平等竞争机会。自经济特区设立以来,中国引进外资的步伐不断加快,截至2012年末,外商直接投资从1984年的12.6亿美元升至1117.2亿美元。外资在中国经济改革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但考虑到外资的逐利性、波动性以及对国内尚处发展初期行业的保护,我国对外资设定了一些限制条件,比如在准入方面就有明确的鼓励类、允许类、限制类和禁止类的划分。但过多、过高的准入门槛,既不利于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率,也可能让国内企业因缺乏竞争而裹足不前。在即将设立的自贸区,外资准入将有望放宽,特别是关于“负面清单”的讨论,让外资获得国民待遇前景更加可期。

从“让部分人先富”,到更公平、自由的市场制度。

经济特区以“让部分人先富”打破了“大锅饭”式均贫困境,自贸区将致力于建设更公平、自由的市场制度。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主体面临着各种制度限制,如企业雇工人数受限、私企产品销售受限等。经济特区率先取消了经济主体身上的制度枷锁,加快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步伐。但基于维护市场稳定性等多方面因素考虑,我国的利率、汇率等金融制度仍未放开。随着市场化改革、国际化发展不断推进,人们对金融制度改革的诉求愈发强烈。近年来,利率市场化步伐已开始提速,人民币汇率及资本项目管制不断放开,在此基础上,自贸区将成为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以及资本项目自由化的重要试验田,为建立更公平、自由的市场制度提供镜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自贸区内的优惠政策也带有“让部分人先富”的影子,但这远非仅为上海一地的发展提供制度红利。自贸区进行的试验所要解决的是当前全中国面临的难题,未来全国各地都将享受到改革的成果。

从改革“政企不分”,到建立服务型政府。

经济特区为中国从指令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提供了试验田,其中重要的一步就是改变“政企不分”状况,使企业从行政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政府依然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企业仍在很多方面受到政府管理的约束。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转型过程中形成的政府主导型增长模式缺陷逐渐凸显,权力与市场结合、行政垄断、特权经济均在不同程度形成弱化市场的倾向,长期下去甚至有可能使某些计划经济因素复归,造成市场化改革停滞甚至倒退。在此背景下,自贸区的设立,将为实现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型提供试验田,当前体制中最难改革的行政审批制度或将破题,这将进一步推动政企关系深化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