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储局购铜并非我们的基本假设《金融时报》6月2日周日报道,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正在研究未来几个月是否收购20-30万吨铜。这一数量相当于我们2013年下半年中国铜消费预测的4.5%-6.8%,相当于2013年下半年全球铜矿供应预测的2.4%-3.6%,并占LME库存的33%-50%左右。我们认为短期内国储局收购铜确有可能,但这并非我们的基本假设。如果未来3-6个月国储局购买20-30万吨铜,则在我们看来至少其影响将为当前铜价提供支撑。我们注意到国储局并未证实其铜市计划,因此围绕国储局以往和未来举措的讨论均属市场猜测。
我们分析了国储局收购铜的三个可能的依据:i)当前价格与历史价格的比较以及短期基本面前景;ii)中长期考虑,如铜价可持续性;以及iii)国内行业保护。我们的分析显示未来3-6个月国储局购铜的可能性的确存在-与以往相比,以人民币计算的铜价处于合理低位,且全球高成本铜企的利润率也较低。然而,我们认为当前时机并非最佳,且显然不及2002和2009年,即前两次国储局购铜之时。具体来说,我们认为中期内(2014/15年)铜价将下跌,且在当前价格下,中国国内的铜矿和炼铜企业并未感受到大的压力。
尽管如此,短期内关于购铜的报道还是会持续推动COMEX空头回补,从而对铜价构成支撑。从基本面来看,我们认为在较短时期内,铜市场供应将持续紧张(上海期交所库存自4月以来下降了7万吨,同期中国保税铜库存预计也从71.5万吨降至45-48万吨)。此外,在目前铜需求季节性强劲之时,印尼Grasberg矿停产、美国BinghamCanyon铜矿开工不足以及智利Collahuasi矿减产必将加剧铜供应的紧张。我们认为中国融资铜交易(CCFD)迅速无序结清的风险不高。事实上,我们预计CCFD未来3个月逐步结清对铜价的影响可能不大,因为短期内铜的基本面强劲。尽管如此,鉴于我们的预测是2014年铜市场将供过于求,我们仍认为铜价上涨窗口期正在持续缩短。
《金融时报》6月2日周日报道,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正在研究未来几个月是否收购20-30万吨铜。这一数量相当于我们2013年下半年中国铜消费预测的4.5%-6.8%,相当于2013年下半年全球铜矿供应预测的2.4%-3.6%,并占LME库存的33%-50%左右。我们认为短期内国储局收购铜确有可能,但这并非我们的基本假设。如果未来3-6个月国储局购买20-30万吨铜,则在我们看来至少其影响将为当前铜价提供支撑。我们注意到国储局并未证实其铜市计划,因此围绕国储局以往和未来举措的讨论均属市场猜测。
我们分析了国储局收购铜的三个可能的依据:i)当前价格与历史价格的比较以及短期基本面前景;ii)中长期考虑,如铜价可持续性;以及iii)国内行业保护。我们的分析显示未来3-6个月国储局购铜的可能性的确存在-与以往相比,以人民币计算的铜价处于合理低位,且全球高成本铜企的利润率也较低。然而,我们认为当前时机并非最佳,且显然不及2002和2009年,即前两次国储局购铜之时。具体来说,我们认为中期内(2014/15年)铜价将下跌,且在当前价格下,中国国内的铜矿和炼铜企业并未感受到大的压力。
以人民币计算的LME价格及与历史的比较(图表1)2008/09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以人民币计算的LME铜价(即中国进口价格)处于或接近2006年初以来的最低水平。此外,人民币升值也导致中国进口铜价较2006年峰值下跌30%左右,而同期LME铜价仅下跌9%。尽管这些变化可以说对短期内国储局的购铜计划构成了支撑,但这却未体现市场关于2014/15年铜供应将小幅过剩的普遍看法。
鉴于国储局的购铜计划可能具有中长期意义,我们创建了一项衡量铜价相较边际生产企业成本是“便宜”还是“贵”的指标(LME价格-(第90%百分位的总现金成本+可持续资本成本))。
理论上,当铜价减去总现金成本及可持续资本成本之和为负时,生产企业会逐渐减产,因此中长期来看是买入良机。图表2显示虽然2013年高成本生产企业利润已经降至相对低位,但尚未转为负值,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仍可持续。2002年和2009年国储局两次购铜时,当时铜企已陷入较大亏损。
认为国储局不会购铜的主要依据是,市场普遍预计2014/15年全球铜供应将转入过剩状态。我们的全球库存预测表明2014年的铜均价将低于2013年,我们目前预测2014年铜均价为6,925美元/吨。
虽然国储局可能不认同我们对2014年前景的看法,但我们认为它在购铜方面可能较为谨慎,尤其是在国内生产企业目前尚未面临很大压力的情况下。国储局可能也会考虑其库存相对于中国消费的水平。我们认为虽然国储局库存看起来较低(尤其是相对于中国消费水平而言,见图表2),但该数据质量较差,因而不具有特别确定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