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冶金炉料 » 正文

煤炭进口悄然撤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有色金属网       发布日期:2013-09-25   浏览次数:34

核心提示:近几年,中国进口煤炭数量以爆发式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国外煤炭大量涌入国内煤炭市场,绝非是帮助中国能源

近几年,中国进口煤炭数量以爆发式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国外煤炭大量涌入国内煤炭市场,绝非是帮助中国能源“扶贫”,其主要目的就是来赚钱。

  目前,国内煤炭价格低迷,多数煤炭企业“亏本”经营,而进口煤炭与国内煤炭相比,价格便宜、品质稳定、交货准时,如果从成本考虑,进口煤炭经过“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如果把运输费考虑进去,煤价应该高于国内,难道是因为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尼、越南、南非、哥伦比亚等国家的煤炭生产技术先进而导致成本降低?

  经过实地考察发现,中国煤炭生产在技术、设备、效率等方面并不落后,特别是在井下采煤技术绝对是首屈一指。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中国个人费用偏低,但用人数目偏高;在运输方面,中国吨公里价格偏低,但运距偏长;在港口使用费方面中外差距不太大,因此,从煤炭总体平仓价(FOB)成本构成看,中国与世界其他产煤国的差距极小,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应该有优势。

  中国煤炭成本中的“隐性成本”

  在中国煤炭的FOB成本中,除了“正常成本”外,还包括“非正常成本”。“非正常成本”在中国国内煤炭市场不仅众人皆知,而且很是无奈。进口煤炭来到中国之所以能赚钱,基本是中国煤炭FOB成本中的“非正常成本”或者说是“隐性成本”的那一部分。

  中国煤炭“隐性成本”的形成,其绝大部分来自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力寻租。

  铁路部门管辖下的运输计划,在尽可能造成人为紧缺的同时,也在增加权利分配的金钱砝码,长时期存在的计划外加价、货运车皮的点装费等无一不在推高煤炭的经营成本。

  各种建设费用的摊派,无疑开创了分享煤炭利益、增加煤炭成本的先河。如铁路建设费、港口城市建设费等。

  地方政府“土规定”“土政策”不仅名目更多,而且程度更狠,如出省费、价格调节费、各种证照的审查、发放费等,既有明文规定的费用,更有暗下的疏通费用。

  各级政府“号召”的“自愿捐款”更是抬高煤炭成本的原因。各级政府兴建办公楼的费用、装潢业绩使用的街道修饰、学校粉刷、铺面美化,甚至各级官员子女的入学赞助、出国留学等等,这一切都需要“煤老板们”积极地“自愿埋单”。

  以上例举,仅仅是冰山一角,据一份《研究报告》披露,中国涉及煤炭行业的税费不少于109项,除21个税种外,还有不少于88项的各种规定费用。正是这些不胜枚举的税费,构成了中国煤炭高额的“隐性成本”。

  各级官痞用各自掌管的权利、各地民痞用各自控制的势力,都从煤炭中获得私利,于是中国煤炭市场价格大大高于国际煤炭市场的正常价格。这不仅吸引外国煤炭主动进入中国市场,客观上也把中国煤炭用户推向了相对公平的国际煤炭市场。

  面对这一不可阻挡的市场转换,一份《限制劣质煤炭进口(讨论稿)》在国内国外搅动出不大不小的黑浪。其实质就是各种既得利益者面对进口煤炭冲击的大潮,利益受到挑战、利益减少,甚至有丧失之虞,不得不为保卫既得利益做垂死挣扎而已。

  进口煤炭已无利可图

  随着中国经济调整,增速下降,国内外煤炭市场出现了明显的供过于求,市场规律迫使全球的煤炭产业必须削减过剩的煤炭生产能力。与此同时,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更加迫使全球煤炭产业必须接受清洁能源进入历史主角的替代挑战。

  在这种大的格局面前,无论是国内煤炭市场,还是国际煤炭市场都面临煤炭价格长期走弱、不断下降的趋势。这时,随着煤炭产业盈利幅度的减少,中国煤炭的“隐性成本”会受到挤压,在某种程度上,进口煤炭的利润受到缩水,以致逐渐被挤干。于是进口煤炭的价格优势在中国国内煤炭市场越来越弱,以致趋向荡然无存。就目前的具体情况来看,尽管在中国国内煤炭市场进口煤炭还在继续交接货物,但其数量已开始呈现减少的趋势。更重要的事情是,进口煤合同的成交量在近几个月虽然还不能说是零成交量,但已经是凤毛麟角,实在不多。这也就意味着,进口煤炭已经开始从中国国内煤炭市场撤退。

  因此,2013年全年中国煤炭进口数量与上年相比将会出现负增长,估计将会回落到2.5亿吨左右的水平。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