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钢材 » 正文

治污任务艰巨 钢铁新项目真能“扼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有色金属网       发布日期:2013-09-25   浏览次数:47

核心提示:今年春季以来,北京遭遇十面霾伏并发布最高级别预警信号,甚至雾霾日数100天里就占46天,成60年最多。但雾霭笼罩,并没有带来雾
今年春季以来,北京遭遇十面“霾”伏并发布最高级别预警信号,甚至雾霾日数100天里就占46天,成60年最多。但雾霭笼罩,并没有带来“雾里看花”的朦胧诗意,反而给人们的出行和健康带来很多麻烦。
 
针对京津冀区域出现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持续空气污染事件。相关专项组研究显示,燃煤、机动车为污染首要元凶。而帝都的雾霾空气质量,也让政府发现环境已到非治理不可的地步。据了解,环保部针对落实了京津冀地区大气计划实施细则;不仅如此,北京也规划投资万亿元治理大气,争取在五年之内让北京重见蓝天白云。
 
为了防止京津冀强霾污染事件发生,须控制工业和燃煤,其治理的重点就指向了钢铁、电力、水泥、有色等企业等最主要的排污行业。日前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传来新进展:政府不审批钢铁水泥新增项目,并严格产业和环境准入。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雾霭重重中其实包含着产能迷雾。众所周知,京津唐是我国主要的重工业区之一,而河北是全国的钢铁重地。每年政府都会颁布一些淘汰产能、环保整治的措施,但在利益的围城中,实际成效往往微乎其微。
 
因为钢铁项目动辄千万上亿,地方政府不愿失去这样一个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不仅在市场需求旺盛时也能创造可观的税收,还能为完成GDP考核指标添砖加瓦。因此瞒报、谎报产能早已成为钢铁业内公开的秘密。而“用污染堆出来的GDP”这一说法,也并非毫无道理可言呢!或许有人问“钢企为什么不进行环保设备和技术升级呢?”这主要是出于对成本的考虑,由于环保设备造价较高,在市场需求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利润变得极为微薄,因此众多中小钢企不愿意上环保设备,继续奋力生产,而产能的集中释放势必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京津唐地区也就逐渐演变成了环境治理重灾区。
 
尽管环境污染已经敲响了警钟,但国务院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仍然引来了各方热议。在国家严控产能过剩行业新增项目的大背景下,行政审批权全部下放是把双刃剑。虽然会让大企业投资项目缩短审批时间,使之不会错过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的时机,但是,这很可能会导致某些地方政府从地方利益角度出发,不严格把关,引入一些低端的小型钢铁项目,导致产能过剩再次加剧。那么在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细则中的“不审批钢铁水泥新增项目”是不是又将沦为一句空话呢?
 
其实像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的利用率远低于80%左右的合理产能利用率。而化解过剩产能,基本原则是严控新增产能。因此严控产能过剩行业新增项目,对违规建设项目进行严厉整治,对产业升级是百利而无一害。其实通过能耗指标、环保核查标准、银行信贷、问责制等方式提高行业门槛,在明确责任制的同时以市场化手段实现优胜劣汰,进而有效化解产能过剩,改善环境,这样才能真正迎来“一片蓝天”。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