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矿山协会秘书长刘效良日前表示,中国企业在境外铁矿石资源开发6、7年过去了,目前只有少数项目建成投产,大多数还在前期准备阶段,最终能否实现开发很难说。
目前,中国企业投资国外铁矿石项目资源量达到987.2亿吨,规划规模超过5亿吨,权益矿量达到2.7亿吨。
但截至目前,已经投产的矿山项目仅有13个,实际形成的权益矿成品矿年供应量仅6200万吨,占进口总量的8.3%,这与日本、欧洲等国的50%以上相比,差距巨大。
刘效良称,中国企业在境外大部分购买铁矿石矿权,多数项目需要开展大量前期勘探、选矿、可行性研究、环评工作,项目前期要投入很多准备工作。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是普遍问题,包括水、电、铁路、港口等,一些项目的基础设施投资要远高于矿石生产环节的投资。
大量的资金投入导致上述项目开采成本不断推升。而在铁矿石整体供应逐步宽松并向供大于求转变的背景下,部分项目不得不面临“投产即亏损”的尴尬局面。
记者采访获悉,目前澳矿的成本每吨在30~40美元,如果成本吨价为50~60美元,仍然有利可图。而这类资源国内企业很难拿到。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信泰富在西澳项目上的成本价格已经达到每吨100美元,再加上运输费用和澳元波动,运回来也毫无成本优势。“亏不亏都要开采,非常尴尬。”刘效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