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含矿砂,下同)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随着有色金属产业快速发展,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生产和消费国。2013年前7个月,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国内产能过剩,有色金属进出口均价大幅回落,进口平均价格最大降幅超35%,出口超20%。
数据显示,前7个月我国有色金属进口平均价格均呈下滑态势,其中,6月和7月降幅均超35%。出口方面,5月我国有色金属出口平均价格下降20.80%。我国有色金属进出口呈现以下特点:
一、进口快速增长,7月进口量创19个月以来新高,出口企稳,进出口均价显著下降
1-7月我国有色金属进口9312.69万吨,同比增长24.75%。其中,7月进口1565.69万吨,创2012年以来的月度最高进口量,同比增长高达68.11%。1月和6月进口飞速增长,同比增速均超过50%;出口321.87万吨,同比增长5.76%。月度出口量徘徊在45万吨左右。
有色金属均价下滑,使得进出口额出现不同程度下降。1-7月有色金属进口513.66亿美元,下降6.61%,平均价格551.60美元/吨,大幅下降25.14%;出口133.58亿美元,下降2.19%,平均价格4150.10美元/吨,下降7.51%。
二、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据主要地位,占比超过6成,保持快速增长,加工贸易占比有限
前7个月我国有色金属一般贸易方式进口8564.79万吨,同比增长24.61%,占同期我国有色金属进口总量的91.97%。一般贸易方式下出口196.20万吨,同比增长12.19%,占同期我国有色金属出口总量的60.96%。加工贸易方式下进口254.08万吨,占比仅为2.73%;出口59.57万吨,占比为18.51%。
三、自印度尼西亚进口占据半壁江山,保持快速增长,出口市场分散,前5位占比不足4成,新兴市场保持强劲增长
进口市场高度集中。1-7月进口量排名前3位国家在同期我国有色金属进口量中的占比超过8成。其中,自印度尼西亚进口4789.75万吨,占同期我国有色金属进口总量的近半壁江山,同比增长22.17%。自菲律宾和澳大利亚分别进口1524.36万吨和1184.04万吨,占比均超过12%,同比增长均超过19%。
出口排名前5位的国家在同期我国有色金属出口量中的占比仅为37.18%。其中,对韩国出口33.43万吨,占同期我国有色金属出口总量的10.39%,下滑16.65%。对美国出口23.71万吨,占比7.37%,增长26.06。对越南出口21.72万吨,占比6.75%,同比增长97.67%。对日本和马来西亚出口保持在20万吨,占比均不超过6.5%。
一、国家继续加大高能耗、高污染的有色金属行业产量控制和环保监管力度
我国有色金属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的“两高一资”产业模式一直为外界所诟病。《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严格控制总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规定“十二五”期间,我国十种常用有色金属年产量控制在4600万吨,年均增长率控制在8%左右。8月环保部修改铝工业、铅锌工业等6项有色金属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二、各项成本不断攀升,行业处于微利状态
国内人力成本不断增加,人民币汇率不断创新高,以及财务费用大幅度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今年1-7月,我国多个省市先后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企业用工成本大幅增加。截止6月底,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值5.6%,其中兑美元升值1.7%,兑欧元升值3.3%,兑日元大幅升值了16.7%,相对高位的汇率拉高企业经营成本。
上半年有色金属行业主营业务成本增加16.3%,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分别增长12.15%和8.06%。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73.1亿元,同比下降12.45%。
三、贸易摩擦增多
为支持本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贸易摩擦不断。近几年许多国家对我国出口的铜管、铝型材、铝板[ 有色商机:铝板规格 ]带箔、铝轮毂和金属镁等发起了反倾销调查。这些国家既包括美国、加拿大和欧盟等发达国家,也有新兴市场的印度、阿根廷等。
四、高端深加工产品生产能力弱
我国有色金属产品单一,附加值低,深加工产业链短,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出口产品价格远低于进口。1-7月我国出口铝材、未锻造的锡及锡合金和镁及其制品(包括废碎料)的出口平均价格分别为3240.5美元/吨、18055.2美元/吨和2952.9美元/吨,进口平均价格分别为4734.9美元/吨、22514.2美元/吨和8486.9美元/吨,进口价格分别为出口价格的1.46倍、1.25倍和2.87倍。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有色金属产业链上游矿产资源和中游简单加工均处于低位调整,为下游深加工环保产品带来发展机遇。从成本端看,持续超低位的原材料价格,利于降低终端产品价格,极大程度缓解企业成本压力。从政策层面看,《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重点发展深加工产品。8月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10],明确节能环保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对于产能过剩、环保压力大、行业效益低和转型升级任务重的有色金属产业来说,升级为支柱产业,将成为撬动行业转型升级的支点。借助成本大幅下滑之际,企业应加大技术投入,加快产品升级,大力发展深加工节能环保产品,是走出困境的不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