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深圳已首先启动强制碳交易市场,同时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等省市也都在积极筹备碳排放权交易。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陈海鸥告诉记者,“今年末到明年年初,各试点城市的碳交易市场也将会陆续开展。 ”
所谓碳排放交易即将二氧化碳的排放作为商品一样进行交易,政府在交易进行之前需要事先确定好当地的减排总量,然后再将排放权以配额的方式发放给各个企业。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在开放首日完成8笔交易,成交21112吨配额。 相关预测称,通过7省市试点,我国有望成为全球碳排放权交易第二大市场,覆盖7亿吨碳排放。
而国家发改委早在2011年10月就曾下发通知,批准上述7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要求在2013年启动碳交易试点,2015年基本形成碳交易市场雏形。
“从目前情况来看,碳排放权交易还都是以地区方式来进行操作的,它们的一些配额的交易只能停留在本省或者本市,要形成全国性的交易市场,可能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发展。 ”长期从事低碳减排研究工作的郑江灼告诉记者。
在郑江灼看来,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低碳减排的一个有效途径,但目前这种运行模式在国内刚刚起步,因此必然会存在一些还不是很成熟的地方,还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逐步完善相关机制。
难以点燃的积极性
“深圳启动的碳交易市场可以称之为‘中国第一个强制碳市场’。 ”中国低碳咨询领先机构碳阻迹公司创始人晏路辉告诉记者,“之前北京、上海、天津都有环境交易所,但基本都是基于自愿减排的项目级碳交易方式,因为没有政策的推动,可以说是有场无市。 ”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
郑江灼告诉记者,在国内碳交易市场没有正式形成之前,相关交易制度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很多业主都不会主动地选择这种方式来进行交易。
“国内交易平台往往挂出来的交易很多,但真正能够达成交易的还是比较少的。 ”郑江灼表示。
“此前深圳交易所开启交易之前,曾有800家企业参与的说法,结果后来参与的才635家,因为有些企业是不愿意参加的。 ”郑江灼对记者表示,“还有的甚至可能非常不配合,而如果这样的话,也很难对其碳排放情况进行盘查,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
而在天津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资讯行政部副部长胡若丝看来,一个企业的碳排放量如果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不仅有益于环境保护,同时也意味着自身能源利用率的提升和能耗的降低,对于企业自身也是件好事。
此外,这是一个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还能够给企业带来一些前瞻性的利好。
据胡若丝介绍,例如参与天津开发区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试点项目的试点企业,均可免费参加ISO14064企业温室气体盘查资质培训并获得资质证书。 将来等国家出台了和碳排放相关的法律法规之后,可能会要求企业必须要有这方面资质的人员,因此企业积极参加培训,也是在为自身发展做长期准备。